作者:彭科峰 王建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4 9:04:52
选择字号:
我国榛子产业转向园艺栽培

 

本报记者 彭科峰 通讯员 王建兰

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下称林业所)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联合开展11个平欧杂种榛新品种国家级林木品种的申报。最终,林业所经济林首席专家王贵禧研究员牵头的“辽榛1号”等4个品种首批通过审定,拥有了国家级的“法定通行证”。

平欧杂种榛的培育成功和示范推广,结束了我国没有榛子栽培品种的历史,开启了我国榛子产业的新时代。“它实现了我国榛子由传统‘小零食’向现代产业的转变、由野生资源利用向园艺化栽培的转变。”王贵禧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三十年接力育种研究

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榛子专家梁维坚教授等开始利用野生平榛和欧洲榛进行杂交育种。经过近20年的选育,获得了大果、丰产、适应性强的平欧杂种榛(俗称“大果榛子”)。2000年前后,开始对平欧杂种榛进行新品种鉴定。此后,又经过10年的时间,对其品种特性和区域适应性等进行研究。截至目前,基本摸清了有关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习性和适生区范围,并于2010年开始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

“十一五”期间,王贵禧率领团队开始承担“高产优质榛子新品种选育”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山东安丘市建立43个品种引种对比试验园,筛选出了适宜山东气候环境特点的平欧杂种榛品种。并在黑龙江的牡丹江和带岭开展了高抗寒型平欧杂种榛引种和筛选评价研究,筛选出2个适合东北高寒地区发展的大果、丰产平欧杂种榛品种,将平欧杂种榛的栽培边界向北推进5个纬度。

王贵禧介绍,“十二五”期间,他们又承担了“重要榛属植物资源种质创新与培育”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系列研究,开展了生态类型、植物学性状、坚果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平欧杂种榛第二代杂交育种,选育出了适合寒温带地区发展的加工型新品种,初步建立了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我们还开展了以川榛为母本的杂交研究,选育适合南方栽培的大果、丰产新种质。”

发展平欧榛产业优势明显

我国榛子最主要的消费方式是原味或加工成各种风味的带壳榛子、脱壳榛仁烤制食品用。目前,鲜食平欧杂种榛已成为市场新宠。从榛仁巧克力糖果类到榛仁面点类、榛子休闲食品类等,其产品种类有几百种,可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风味的需求。

王贵禧认为,当前发展平欧榛产业,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平欧杂种榛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榛树栽培种,经过20年的新品种选育和10年的引种栽培试验,目前刚刚进入规模化、产业化推广种植阶段。

王贵禧说,平欧杂种榛具有极好的丰产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耐干旱,耐瘠薄,病虫害少,适于山岭地种植,休眠期可抗-40℃低温,同时适于机械化生产与采收,管理简单。栽植后2~3年开始结果,6~7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亩产干果可达600~700斤,有的甚至超千斤,亩产值1万元左右,“可以说,它是精准扶贫可行性高的优良品种”。

经过科研人员长期的实践证明,平欧杂种榛适宜于淮河以北地区栽培。2015年后,我国平欧杂种榛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栽培面积已达75万亩。

“2016年~2017年,山东省发展了6万亩,仅诸城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就发展了1.2万亩,继东北主产区之后山东成为了第二主产区。”王贵禧介绍。

王贵禧介绍,榛子的栽培成本低,效益高、易管理,连续结果期可达30年以上。此外,榛子耐贮藏的特性使其更加有利于商业流通、市场销售。

对于榛子产业发展的未来,王贵禧充满期待,“这是一个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经营模式将由个体转向合作社或专业公司;经营规模由零散小规模种植转向规模化大基地栽培;投资方式由林业内部投资转向外部企业和社会投资。随着种植范围的扩大,我国榛子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科学报》 (2018-04-04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