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丝绸之路》,福建博物院编著,新蕾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2018年1月出版
■敖堃
马斯洛说人的欲望分成五个层次:饮食,无疑是属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在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我们上个世纪的记忆里,还有饥饿的无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饥荒已经远离了很多人,社会富足,满足了口腹之欲的人们,已经跨越了马斯洛的第二级的安全需求,进入了情感与归属的需求。
由福建博物院编写的《舌尖上的丝绸之路》,把有关饮食的记忆,追索到史前时期。中国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西北的流沙,西南的崇山峻岭,东面的大海,北面的荒漠,把它与地球上的其他人类聚集地隔离。这本书所叙述的,就是世界上其他族群所培育的20多种植物,经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在我们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而成为我们多彩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那些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也增加了我们的营养。通过书中的叙述,我们知道,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小麦、大蒜来自中东,胡萝卜、葡萄来自西亚,西瓜来自非洲,黄瓜、石榴来自西域,玉米、南瓜来自墨西哥,番薯、木瓜来自中美洲,花生、菠萝来自巴西,马铃薯、西红柿来自南美洲。而西瓜在公元前20世纪已经成了埃及法老的最爱,到了公元前6世纪才传到了古希腊、罗马,以后,一路向东,经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新疆,铺满了吐鲁番、哈密等绿洲,直到10世纪,中国北方契丹吞并了占据吐鲁番、哈密的高昌回鹘国,西瓜才传到中国北方,一百多年后南宋洪浩出使金国被扣留十几年,释放时他把西瓜的种子带到了中国南部,又过了五百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遍种西瓜,西瓜从非洲到中国的传播过程才算完成——它竟走了三千六百年!
跨越历史的时间樊篱,本书在介绍食物传播的知识外,还介绍了许多菜谱,往往用中西菜式对比的方式,配以清新的插图:炸酱面和披萨是小麦的吃法;醋溜土豆丝和炸薯条是马铃薯的吃法;番茄炒鸡蛋和罗宋汤是西红柿的吃法,中西不同,做法各异,味道迥然。
本书的编者都来自福建博物院,在书中充分发挥特长,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博物馆的文物图片:考古发现的远古的各种种子,古代绘画和古籍叙述也可以作为植物传播的佐证,各种古物上的植物纹饰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书中设专章罗列了博物馆收藏的各种饮食器。中国人发明了瓷器,瓷器的最大作用是盛食物和饮料,碗、盆、碟、瓶,品种繁多,美不胜收,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体系;而作为液体的茶、酒之光彩,与它们的承载者茶具、酒具的精美密不可分。书中所介绍的玻璃器与玉器,让食物和饮品更耀眼。
书中还介绍了饮食之道和食物的营养价值。从中医理论出发,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药用价值与饮食禁忌。更反复强调,农作物的传播与繁衍,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那些来自异域的植物被我们的先人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玉米寓意着美好,花生象征着长生长寿,黄瓜南瓜瓜瓞绵延,象征子孙万代,葡萄石榴代表多子多福,乾隆皇帝在孔府更大书“六代含饴”,用饴糖形容生活的甜蜜。农作物也可以改变文化形态:辣椒的传入,使得中国人的口味发生改变,原生态的农作物茱萸不再种植。而我们先民种植的水稻的东传,使得日本的寿司文化独树一帜;茶叶的西去,催生了英国文化中的下午茶。更不用说欧洲人寻找胡椒产地,促成了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对远方来的可以成为食物的植物的追求,实际上是对时尚、刺激的追求,咀嚼新奇的食物,感觉自己的品位在提高,也可以被视为达到马斯洛的人的需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这就是我们喜欢新奇食物的原因,在我们的时代,吃饭,已经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人生品位。
《中国科学报》 (2018-03-30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