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陈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8 9:11:21
选择字号:
打造绿色小麦的金色希望

 

▲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各品种抗旱表现试验 孙果忠供图


 

金沙河集团挂面生产车间 王方摄

■本报记者 王方 通讯员 陈旭

邢台市号称“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三月的绿意来自530万亩小麦。而河北省也是我国小麦生产大省,总产量常年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1%左右。

“研究小麦的人总有一种小麦情结,甚至渗透到生活中,比如我自己一天不吃面就觉得不舒坦,我就想着怎么样让农民从种小麦上获益,让老百姓都吃上优质的好面。”一位小麦专家如是说。3月25日,记者来到河北省邢台市,在这里,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200余位从事科研、推广、种植和加工相关的小麦人相聚“全国小麦绿色发展技术模式研讨与培训会”,为小麦发展贡献智慧。

我们要怎样的小麦

“我国小麦种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小麦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孙果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他介绍,这主要表现在,小麦品种“井喷”但原创能力弱;种业的上、中、下产业链条不通畅,“全民”育种;品种区域布局不合理,生产上品质、产量等不稳定;绿色、优质、安全的品种缺乏,易出现倒伏、赤霉病、穗发芽等状况。

“因此,筛选生产上急需的绿色优质小麦品种,成为我们的研究任务之一。”孙果忠说。事实上,绿色品种已纳入国家品种审定标准。节水、节肥、抗旱、抗穗发芽、抗赤霉病、早熟、优质等都是绿色品种的内涵。

如果说品种是小麦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节水无疑是对华北麦区特别是河北小麦生产提出的重大要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孟兆江介绍,华北平原小麦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灌溉用水总量的70%以上。然而冬小麦灌溉仍以井灌和渠灌等传统地面灌为主,占98%以上,用水短缺与浪费并存;灌溉管理以农户分散实施为主,管理水平仍较低。

“注重节水是河北小麦生产的未来方向,力争一次足墒播种就可产出千斤,实现雨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海波表示,在荷兰已经是全雨养农业,相信我们的耕作也可以做到。

此外,随着人们收入的逐步提高,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消费群体对食品品质的要求日益趋向于吃得美味、吃得健康。作为我国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优势区域,河北小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应全面提升,生产出原粮商品性好、品质出众的小麦。

“在某种意义上讲,小麦生产要节水与产量并重、品质与效益并重、生态保护与口粮安全并重。”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曹刚说。

孙果忠表示,近五年我国小麦平均净利润为69.28元/亩,经济效益低的发展不可持续;地下水超采、耕地过度开发,牺牲生态效益的发展不可持续;面对俄罗斯等国小麦的进口压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发展不可持续。“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说。

绿色发展技术集成

孙果忠表示,筛选生产上急需的绿色优质小麦品种、集成不同区域小麦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不同生产组织适用的绿色技术模式,是小麦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的三大任务。项目组在黄淮海主产麦区布局,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着重解决小麦生产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的突出问题。

品种筛选方面,在黄淮北、黄淮南、长江中下游、长江上游麦区开展品种测试,筛选各地大田表现突出的品种。

孙果忠介绍,通过品种合理区域布局,使小麦生产充分利用光、温、水、肥等自然资源,减少农药、灌溉和肥料投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为集成小麦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提供科技支撑。他说,“在保证产量基础上,华北麦区推广节水品种可减少灌溉40~50方/亩。”

聚焦国家小麦产业需求——节水、优质、抗赤霉病,集成不同区域小麦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北方麦区进行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集成,包括抗旱节水品种筛选、规范化播种、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专用食品加工增值等;南方麦区开展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包括赤霉病品种筛选、秸秆粉碎深埋、赤霉病预报预防、赤霉病机械化防治、全程机械化生产、赤霉病籽粒加工脱毒等。

项目组针对不同生产组织需求已经集成了三类技术模式。一是集成优质增效模式:以满足专用食品加工为目标,与专业种植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联动,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种好麦、出好面、卖好价;二是稳产增效模式:以抗逆稳产为目标,与种植大户和种子企业联动,减少生产上大面积的倒伏、冻害、穗发芽、赤霉病等自然灾害发生;三是节本增效模式:针对北方麦区抗旱节水需求,与种植大户和当地政府联动,探索不同节水耕作和灌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如针对地下水超采区小麦节水生产需求,项目组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宁晋县农业局合作,与种植大户和当地政府联动,在宁晋县换马店镇进行小麦品种“冀麦325”的整乡建制节水生产示范,并通过政府和社会投入进行节水设施和技术的推广,辐射带动周边近10万亩麦田。

在换马店镇北楼下村建立核心示范区1500亩,通过示范微喷灌、地埋式自动伸缩喷灌等水肥一体化节水栽培技术,在灌水量较常规种植减少30%的前提下实现了大面积亩产600公斤的目标,较非示范区增产15%~20%。

“绿色能增产,节本更增效。”在王海波看来,绿色发展是小麦产业的主要遵循和努力方向。

面向农民和企业需求

人们喜欢什么样的小麦品种?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武金燚首先给出了几个关键词:要有特点、卖点,不能有硬伤;产量只是基础,不是高度。

他认为,作为让老百姓认可的品种,一要有“卖相”,株型紧凑、穗部性状好、叶片伸展角度整体协调,群体适中;二要有“卖点”,特点突出,品种有差异性,便于推广宣传,农民也容易接受。

在优质增效模式中,项目组示范推广的“藁优2018”就是一个备受农民和加工企业欢迎的小麦品种。它是河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麦品种,国内多家面粉企业指定收购的原粮品种。

项目组通过与藁城区农科所及金沙河等粮食加工企业合作,依托当地富昌、金喜等小麦专业种植合作社进行优质小麦“订单”生产,通过粮食收购经纪人与加工企业联动,“藁优2018”收购价较当地其他品种高出10%~20%,亩均增加100~150元收入。

去年5月,记者在河北省藁城区木连城村示范区采访时,藁城茂源粮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会学告诉记者,“我们收购小麦时认准了‘藁优2018’,一斤要比普通小麦多1~2毛钱”。木连城村农民王新道赞叹说:“绿色节水肥,高产又省工。麦浪金灿灿,百姓笑开颜。”

随着小麦深加工企业的布局,企业主导收购小麦的比例逐渐加大,小麦商品化率已经超过80%。田间作为加工业的“第一车间”,按加工用途进行小麦标准化生产日益重要。

对于全国面粉加工排名第五、挂面加工排名第一的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好挂面来自好面粉,好面粉来自好小麦。金沙河已经流转了3万亩农田用于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预计3~5年形成10万亩种植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小麦加工企业仍面临着原粮质量不稳定,工艺调整频繁,损耗大、出品率低,所需劳动力数量多、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效益差等问题。

他介绍,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金沙河集团,项目组开展了小麦品种籽粒加工潜力评价、主产区籽粒质量分析、籽粒质量自动分类等工作;为加工企业推荐适宜的小麦品种和采购区域;原粮收储时分收分储;提高原粮质量的稳定性和专用性。

实践证实,原粮质量稳定后,生产工艺调整频率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出品率增加,节本增效显著。按金沙河年制造面条150 万吨计算,干面头损失率0.3%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相当于增产1.05 万吨,年均出品率250 吨/人。

《中国科学报》 (2018-03-28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