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教师在发票报销、科研管理上的压力陡增,高校确实需要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以科学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研究各项工作的流程,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努力减少教师时间消耗,让教师们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不久前,一篇名为《简直没法干事了》的帖子,在不少大学教师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得火热。
帖子的主人公是一名刚刚到大学里工作的小海归,申请到一笔国际合作经费,想邀请国外的导师访问中国。为了给导师买机票,他遭遇了要求证明没有私吞国有资产、导师父亲病故机票改签、学校年底封账等挫折,被财务处、政府采购代理公司、国航票务中心支使得团团转,直到第二年才把邀请国外导师的事情敲定。
高校报账有多难?网友不禁唏嘘:“光看这文字都感到心累。”
虽然这个帖子最早发布于2016年,但就在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并被视作改革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标志。时隔两年,该帖子再度在高校人士中引起共鸣,可见高校报账问题的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海归、青椒是典型
分校区,是中国大学快速扩张的一种呈现。然而,一些大学的分校区虽多,但财务处往往只有一处。每次从分校区到主校区报账,国内某高校海归教师王京在来回的路上就得花一个多小时。
王京心疼时间,如果用每次花去的一小时去指导一两名学生,意义更大。同样的情况,国外高校截然不同。“每个学院都有专人负责,把报销单交到管财务的办公室就可以,在同一幢楼办事很方便”。
办事过程繁杂是高校海归人士不适应的一点。王京举例,出国交流,国外大学只有办签证需要自己负责,其他环节可在网上填表、申请完成。而在国内高校,出国要使用科研经费、要办理公务护照,流程多还需要亲自现身,每个环节一次跑不完,且办公场所距离都很远。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这是人的正常心态。除了海归人士,青年教师也是体会最深的人群。
国内某高校青年教师林艺前年入职,不仅在教学、科研上的工作让他感到“压力山大”,院里大小杂事也都要找到像他这样的青年教师。不比教授们有研究生,有时候报销可以让研究生代劳。“青年教师的报销不但要自己负责,还要扛起团队科研经费报销的任务。”林艺说。
曾有教师买发票出现了假票,从去年起,财务处规定报销金额超过1万元的发票,教师必须自己去相关网站上输入验证码查询真假,以自证清白。这个工作又落到林艺肩上,工作量陡然增加。
“如今财务处对教师的不信任程度已经上升到‘防腐防盗防老师报销’。”气愤之余,林艺也是一肚子感慨,“这本是财务人员的分内事,却因为国家减员增效的规定,导致人手不足,最后分摊到教师个人身上,让人感到很心烦。”
问题出在具体报销环节
“教师们之所以意见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科研经费使用比照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催着教师赶进度花钱,按年结算到期收回;二是报销程序上的问题,具体的项目管理让人觉得不便。”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孙健夫如是说。
他进一步解释,从前各行业制度改革时,都把财政上的零基预算作为加强预算管理措施,财政渠道拨款当年年终必须清零。这就使得高校教师绞尽脑汁花光科研经费、找票据,由此带来的麻烦不胜枚举。《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制度有所松绑,财政拨款可以不在年终清零,第一类问题已不复存在。
随着第一类问题的解决,第二类问题凸显。孙健夫表示,国家财政制度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防止套取经费、科研腐败等固然没有错,但在管理上过细过死。比如,有些打车发票是手撕票,报销必须标注从何地到何地,像这样细节的问题很多人注意不到,到财务处报销才不得不去回想,让不少教师想破了头。
在孙健夫看来,注重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是“情有可原”。过去餐饮走科研经费不被允许,一些教师就拿其他名目报销餐饮费用,由此产生了报销乱象;现在的规定有标准地放开了餐饮报销,但一些教师没有养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一时适应不了,乱开发票的情况也是有的。
2017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为减轻科研人员在项目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负担,从繁杂的预算编制、费用报销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所在研究单位和课题组可以配置科研财务助理,协助做好各项经费支出的工作。
事实上,在本次采访中,希望配备财务秘书或助理是受访者一致的呼声。那么,既然已有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何还会生出埋怨?
岗位和薪资是两大障碍
岗位和薪资是建立财务秘书制的两大障碍。
“原来我们是想雇一名退休教授或秘书的,但让学校给你多配一个编制太难了。进人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还可走人事代理的途径,但手续办下来不那么方便,需要交劳保等各种费用。”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秦飞坦言。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告诉记者,中国人固有的观念是“能省则省”,但“省了小钱花了大钱,教师原本可以集中精力出成果,但被杂事耽误的损失远远高出于省钱”。“几千万元经费的课题组有能力招人,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养活自己尚且不易,不太可能再聘请一个干杂事的助手。”
因此,在喻海良看来,招聘一名秘书帮助所有教师报销,二级学院应该有所作为。但目前高校在新机制的建立上存在着“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心理,亦步亦趋。另外,这名秘书是否只对领导负责,而不对教师负责;由他人代劳是否会出错,出错的责任是否要学院承担,都是学院对建立秘书制的若干担心。
“最大的问题在于,秘书不清楚每张票据的来历、方式,报销的时候财务人员又要问个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写得清清楚楚,稍有不清楚的地方,秘书就得打电话一一核实,当‘二传手’,秘书也很烦。”孙健夫说。
他补充,一些科研项目众多的学院也配备了科研秘书,但主要工作是科研统计、研究生管理、课题管理等,工作不胜其烦,再让他们承担报销的工作,他们显然承受不了。
在他看来,对于课题组最了解的莫过于团队成员,让团队中的某一名教师(无学生参与的课题)或研究生(有学生参与的课题)承担科研之外的辅助性工作,给予其相应的岗位津贴,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必须要处理好精力、报酬等关系,不给青年教师强加任务,不把研究生视作廉价或免费的劳动力。”
“规模较大的科研团队,设秘书专岗的意义并不大;学院相对较小、工作单纯,设秘书专岗更为合理。后者的前提是,学校在编制,至少是经费上予以支持。”孙健夫说。
简化流程须科学研究
不得不说,相对于前些年,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确实有很大的改进。比如,不少高校采取投递制,老师只要把票据整理好,放在财务窗口,就有财务人员完成审核、报销工作,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所有人排队等待报销。
“高校也许会说‘与其他学校相比、与以往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但这种习以为常的心态恐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并没有思考怎样做才能一步到位。”喻海良说。
细节很可能影响高校发展的战略落实。“在《简直没法干事了》这篇帖子中,青年教师邀请海外导师到本校讲学,如此复杂的流程跑一次也许可以,第二次还会照做吗?魔鬼藏于细节中,机制上的不顺最终将影响大学国际化战略的落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感叹道。
如何对流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培训?卢晓东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转机,因上一趟飞机延误,导致转机回国中间只剩10分钟时间。如何保证乘客不误机,飞机和机场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把乘客升到头等舱,这意味着乘客可以第一个下飞机;其次,调整行李顺序,保证该乘客的行李可以被第一个取出来,快速转运到下一个航班上;最后,出口处安排陪同人员陪着乘客跑到下一个登机口。
“没有之前系统的研究和后期培训,如此高效率的流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卢晓东说,美国有一个本科专业就称为“操作研究”/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是美国上世纪基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发展而来,在二战后工业恢复繁荣期间得到广泛应用。后来其知识内容聚集成一个管理学中的本科专业,研究如何把流程和操作科学化、规范化、简约化以提高效率。
他指出,在我国高校服务工作中,当前非常缺少操作研究。随着近年高校财务管理规定严格化,教师在发票报销、科研管理上的压力陡增,高校确实需要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以科学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研究各项工作的流程,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努力减少教师时间消耗,让教师们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
“就像政府部门的网络办公,高校也应该减少人力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减少必须本人出面的环节,尽量让流程网络化,而不是完成所有环节,最后一步才在网上办理。”喻海良补充道。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白彤东:
人文学科应用现金的方式鼓励科研
就报销问题,我可能不仅仅是强调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而是希望从科研经费方面进行改革。人文学科的科研更多是读书、教学、思考。对人文学科学者的支持,不是国家设定研究项目让他们来申请,而是让他们尽量能够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所以,支持人文学科的科研应尽量采取“藏富于师”的办法。如今,我国国力富强,但至少对人文学科而言,很多鼓励科研的办法最终反而妨碍了科研。
人文学科的经费应该少而精。其他剩下来的钱,应该尽量划拨到直接主管部门,比如大学和院系,让他们直接用现金的方式鼓励优秀学者的研究。而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确实需要经费支持他们的实验和调查。即使就人文项目而言,如我负责的用英文教中国哲学的硕士项目也需要经费支持。但至少一部分经费应该以现金为形式,支付调查人的劳务费,支持古代汉语助教的费用等。但是,各种项目和经费里面现金额度或者很少,或者非常不灵活,劳务等费用经常要以报销的方式实现。这一问题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
《中国科学报》 (2018-03-20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