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思玮)创新已成为全球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通过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形成尊重创新专利、鼓励成果市场化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国虽已将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但在体制层面尚未建设到位。各类创新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不仅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和投资方之间缺乏一以贯之的沟通路径,不同辖区和上下级行政机构也会在开展创新工作时“各自为营”,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反观国外,各发达国家陆续在顶层架构中引入创新机制,以激励和认可产学研各界人才并对各方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引领。比如欧盟于2008年成立的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美国于2010年成立的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等。
为推动我国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战略精准落地,借鉴发达国家的体制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董事长常兆华建议,我国应设立中国创新创业院及国家创新创业制度,统筹协调全国创新资源,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强化和鼓励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并基于国家的创新战略咨询需求开展前沿研究和自由探索。
同时,由中国创新创业院牵头相关部门,设立全国创新论坛,每年定期举行,为全国乃至世界创新产学研领域杰出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此外,还应建立中国创新创业院基金会,负责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包括开发孵化器、指导创新发明市场化,并形成机制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18-03-1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