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4 8:55:52
选择字号:
科技扶贫是个情商活儿

 

■本报记者 倪思洁

3月13日上午,在第四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拿着一颗大土豆,笑眯眯地和记者们分享着科学家的扶贫成绩: “2016年,我们示范推广了100亩,每亩平均产3.1吨,卖价3000元一吨,一亩地农民就收入9000元。2017年推广了2000多亩,接下来两年他们计划推广3万到5万亩,把冬闲田变成效益田、脱贫田。”

记者曾去过贵州、云南的很多贫困县采访调研,深知这串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隐含了多少辛苦。因为一开始,农户们不可能毫无保留地相信科学家,他们同样也不会喜欢科学家带来的“稀奇古怪”的新名词。

调研过程中,记者听说过一件“趣事”。科学家想在澜沧县的一个拉祜族小村子推广小耳朵猪,于是他们把小猪苗免费送给农户养殖,结果,1个月后再问农户“情况怎么样”,农户不尴不尬地来了一句:“很好呀,挺好吃的。”

为了帮着脱贫,科学家只能“曲线救国”。通常,他们会先寻找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的农户合作做示范,等收效明显之后,再和合作农户一起,四处拜访其他农户,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他们还会从科研机构选出驻村书记,帮助协调推广,一些驻村书记为了和百姓走得更近,逼着自己练酒量、学方言、吃辣椒。就这样,新品种的黑猪、肉牛、马铃薯、猕猴桃,才一点点地走进农户的致富账单。

恐怕,朱有勇代表说的从100亩到2000亩再到3万、5万亩,也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拼出来的。科技扶贫说易行难,不光考验科学家的智商,更考验着他们的情商和耐力。

《中国科学报》 (2018-03-14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