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0 9:38:30
选择字号:
辉煌中国铸就腾飞梦想

 

■本报记者 彭科峰

日前,一部名为《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片在院线上映后,票房不断攀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片中,从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到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再到横跨海域的港珠澳大桥……无不让人热血沸腾。

是的,厉害了,我的国!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等方面不断取得令世人震惊的重大成果。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航天、深潜、科考、卫星发射等诸多领域的成就,为人类探索自然的梦想提供了有力工具,也为辉煌中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创新加速,从“追赶”到“领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词句,用来形容今天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可谓恰如其分。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发射升空,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他预定任务。

2016年9月,口径达500米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建成,中国“天眼”开始巡航宇宙。这标志着中国射电天文学从“追赶”到“领先”跨越。

2012年6月,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参与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下潜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5月23日,“蛟龙”号完成在世界最深处下潜,潜航员水下停留近9小时。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升空。2017年9月,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北京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蔡林格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值得一提的是,量子通信领域的“泰斗”蔡林格在通话结束后笑着说:“爱因斯坦一定会对此感到惊讶。”

是的,中国科技的创新力量和发展速度正在令全世界感到惊讶。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量子保密通信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都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去年‘墨子号’完成了相关科研任务、京沪干线全线开通。希望通过后续5到10年的努力,我们能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科技创新的成果也在造福着百姓。“去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二十国青年评选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全国政协委员、导弹专家李贤玉说,中国在数字支付、共享经济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一举实现“弯道超车”。

投入加大,成果不断涌现

谈到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就不能不提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厚积薄发,成果不断。

以刚刚过去的2017年为例,中科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重大科技成果里,“天眼”“悟空”“墨子”3项成果由中科院完成,在“天宫”和“蛟龙”两项成果中,中科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这3项成果也由中科院完成。

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韩恩厚领衔的团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海水对建筑有极大腐蚀作用,如何提高海洋中各种建筑的耐久性,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难题。韩恩厚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防腐涂料与阴极保护技术,都被用在港珠澳大桥上。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就使用了我们的技术。后来港珠澳大桥的相关单位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合作。港珠澳大桥海域存在较多微生物,我们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相关方案,保障港珠澳大桥120年的设计寿命。”韩恩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科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与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在国家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背景下,中科院的科学家正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发挥积极性,不断产出创新成果。”韩恩厚说。

科教报国,迎来“黄金时间”

在中国,创新的力量正在日益强大,正如静水深流,源源不断。

2018年刚刚过去两个多月,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就已发表了6篇中国专家的文章,这在过去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不断得到世界的肯定。

2017年10月15日,法国出版的《世界报》头版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中国,强国崛起”这几个汉字。报道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世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走向辉煌。这从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到70%。

李贤玉表示,曾经,“李约瑟之问”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扼腕沉思;如今,创新让中国焕发出令世界惊叹的活力,史上罕见的留学人员“归国潮”正在出现,必将为“中国创新”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令人振奋。去年,党的十九大也对互联网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企业家,我们也将加倍努力。”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最终还是科技创新,未来越来越多的资金还是应该集中在原创技术、核心技术以及自有技术的创新方面。

潘建伟认为,过去五年可以说是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建设新时代创新型国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科技发展新目标和路线图,让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科教报国的信念。“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迎来了‘黄金时间’,必将有更大作为!”潘建伟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3-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