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创新成果百花齐放、万众瞩目:“神威·太湖之光”跑出超算领域加速度,中国散裂中子源打出微观世界加速度,“天舟一号”传出太空物流加速度,“潜龙二号”潜出大洋深渊加速度……中国创新不断释放新动能,中国经济稳健跑出了新速度。
中国创新的“加速度”,加的是改革的力度,加的是科技的强度,加的是发展的厚度,加的是开放的广度。中国创新的“加速度”,展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气象,传递了创新强国的“新风度”。
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在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前进的引擎需要不断注入新力量,中国创新发展的列车需要持续获得新速度。
平地起高楼,固然不易。险峰再攀登,愈发难得。要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更进一步,更加速度,就要释放更多的创新活力,解放更多的创新思维,激励更多的创新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关键,更在于让创新走出象牙塔,飞出科技圈,调动大众的智慧,凝聚万众的力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自提出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成绩斐然。“双创”已然成为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有力引擎。如何进一步挖掘人力人才资源的宝藏,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是不断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的重中之重。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然而,从“活水来”到“清如许”,中间还有一条漫长的路,那就是畅快的渠道、完整的链条,从而帮助人们将创造之心落实为创造之行,将创造之思孕育为创造之果。
在这段链条上,教育是“凤头”,要让校园的摇篮孕育出更多善于创新的人才。近年来,“民科怪谈”屡成新闻,一些热爱科学的人之所以误入歧途,正是因为缺乏正规的科学教育和科研培训。若要万众创新,必先启迪民智。在学校教育中,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播,加强创新实践的引导,是从根本上促进中国创新的第一步。
产学研结合是“猪肚”,建立与创新创业相匹配的政策、理论、制度、文化,为社会各界在创新链条中各司其职创造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平台,还是打通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都是保障中国创新开花结果的必由之路。
完善的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是“豹尾”,让创新者智有所获,让创业者劳有所得,让所有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计献力的创造者得到尊重和认可,是推动中国创新良性循环、生生不息的有效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8-03-0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