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冠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7 8:30:24
选择字号:
育人为本,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姚冠新 

■姚冠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启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如何对照新时代的新要求,重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不仅关系到“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更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每所高校都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于2016年明确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和建设路径,推进实施“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流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构建完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的主题搭建体系

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部署既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始终要回答好的一个根本问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就必须牢固确立和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长期以来,扬州大学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一着不让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常态化建设“两部一中心”,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努力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大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基础文明教育,着力打造“一院一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师德红线,敬畏教学纪律,抵制学术不端,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丰富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方式,构建长效机制,写好立德树人新篇章。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学生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是高校提升育人能力的关键支点。因此,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应始终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中心点,把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作为落脚点。

近年来,扬州大学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标准,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与评价等关键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扬州大学有9项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2项成果荣获特等奖,特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分别列省属高校第一和第二位,这是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懈探索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的又一最新注脚。

新时期,高校应把握机遇,时刻不忘育人初心,牢牢抓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找准本科教学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落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力促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突出创新导向、更加突出实践导向、更加突出卓越导向、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导向。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导向。通过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合培养,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研本一体化培养机制,试行提前培养、交叉培养、联合培养,在部分研究型学院试点试行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更加突出实践导向。对一些应用型学科和专业,通过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协同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

三是更加突出卓越导向。全面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卓越教师项目建设,争取在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上有新的突破;聚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宽博知识、宽精技能、宽厚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是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导向。通过专业转出无门槛、通识核心与选修课程、学时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权。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体系

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要始终坚持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根据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测,我国将在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引领国家发展的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而不是单一的“同构化”高等教育。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家队”,都可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校能否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特色。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扬州大学立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实际,传承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彰显办学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同时紧扣时代发展脉博,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沉淀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站在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高度,全面审视、规划本科教学工作,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专业建设规划与结构优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新创业推进计划。

遵循教育规律保障体系

对高校来说,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终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高质量的一流本科人才。为此,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原则,更加突出创新导向、实践导向和质量导向;要从方法论的视角,既要把握好方向,又要找准切入点,还必须不断寻求突破口,使人才培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把准方向,在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中寻求突破。

对扬州大学来说,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一直将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将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核心使命。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和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更加突出创新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努力从办学理念的先进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的有效度、办学特色的知名度、国际培养的融入度、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八个维度,积极构建机制灵活、注重个性、选择多元、富有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扬州大学将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乘势而上、提质增效、争创一流,继续书写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奋进之笔”,努力造就具有大德、大智、大气和鲜明扬大烙印的一流人才。(作者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报》 (2018-02-27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