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6 8:24:53
选择字号:
高校更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翻开毕业证书,不变的是永远青葱的一寸照,但有些人证书上的母校名称却难以追寻,如同苹果手机一样快速地“更新换代”。据2008年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显示,在这短短5年间,就有257所高校更名。近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而其中更名高校就有16所。

但是,高校更名并不像更改姓名那样简单。比如,前不久,唐山学院申报更名“唐山交通学院”,而正是因为这两字之差,在网络上便掀起了一场与西南交通大学跨地域的争论。

“咬文嚼字”惹争议

“我在网上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没想到只是学校更名竟会引发这样的论争。”唐山学院青年教师李邦(化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感叹道。

唐山学院在官网曾发布文章《我校隆重举行庆祝建校60周年座谈会》,其中明确了发展主题和先更名“唐山交通学院”再“建大学”的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担心母校在历史沿革中曾用的“唐山交通大学”之名,在未来被其他高校拿去使用,而在社交平台展开了争论。

在李邦看来,更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学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最终的名称还要由上级部门审定。不论唐山学院今后会叫什么,对于我们师生来说,考虑学校整体教学结构、师资培养、特色发展等方面,比起单纯地打口水仗更有价值”。

事实上,近几年来类似唐山学院这样,因更名而引发的争论屡见不鲜。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时,因与四川大学下属的华西医学中心(俗称“川医”)简称相同遭反对;河南许昌学院申请更名河南理工学院,因与河南理工大学撞名引争议;上海对外经贸学院更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时,受到校友和学生的质疑……

一个校名,几字之差,往往能掀起一场“咬文嚼字”的更名战。然而,这一战的胜负,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上级部门。“国家对高校更名是有一些规定的,高校自身首先要进行论证和申请,然后由各省、市、自治区提名,再由教育部组织考察审批,最终的决定权在国家,也就是教育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说。

“斟字酌句”难取名

家长给孩子取名字,往往千挑万选,尽管如此,重名之人依然随处可见,而高校取名字由于诸多限制则更加困难。

别敦荣表示,在我国政策对于高校名称的规定中,要求新更名高校不能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并且不能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这就导致更名高校可以选择的名称范围大大缩小,高校的名称相似性很大。例如,理工类院校、科技类院校名称趋同,不能反映高校实际的办学情况。所以,有些高校在更名的问题上很是尴尬,可以用的名称太有限,导致名称相似或撞名,从而引起比较大的争论。

面对引发更名争议的原因之一的“取名难”,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建议,我们不妨向国外“取经”。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更名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国外高校来讲,其名称的选择范围则要广阔的多。“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它们的名称就用的是人名,因此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允许那些被广泛认可的、出色的学者、名人的名字作为校名”。

除此之外,程方平还表示,高校在名称的确定方面还可以在研究传统、研究地方特色上下功夫,中国的词汇很丰富,因此校名可以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可以具有文学色彩。

“除了借鉴西方高校命名的做法,我们还要破除很多规则、禁忌。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单位,如果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够决定,何谈自主?学校名称往往要根据其自身的办学需要、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愿景追求等来决定。政府只需负责调控,像现在这样高校更名的权力完全掌控在教育部,高校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只会带来更多的名称问题,甚至办学问题。”别敦荣说。

“换汤不换药”缺引导

对于很多高校来讲,更名背后有着很多的利益驱使,这样的驱使对于一些学校的发展有助益、是动力,但对于少部分学校而言,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并未起到明显的实质上的推动作用。

“从政策看,国家对高校更名有具体标准要求。”别敦荣说,比如,更名为大学需要有多少学科门类、有多少高级职称教师、有多少在校生、有多少年本科教育年限、有多少年研究生教育年限、有多少国家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获奖等。但是,这些规定很多时候并不是刚性的。从申报更名成功的高校情况来看,有些并没有完全达到相关规定要求。这就导致很多高校更看重的是名,努力追求,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要把名称改掉。

在程方平看来,学校的名称和公司名称一样,有的看着不起眼、名称很一般的公司做得很好;有的公司叫得很大,但是没作出什么成绩。因此,要解决“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就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去等级化。

“我国长期以来有一个规定,就是民办大学不能叫大学,叫作某某研修学院,这其实是具有歧视性的。民办大学又如何,我们过去有很多民办大学的专业都办得很好,教学质量毫不逊色。”程方平说。因此,在高校的名称上不应该让学校有等级感,须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样才能够正常发展。

“不是国家给予更多的扶持或者名称好听,就代表这所学校办得好。现在我们高校的名称、地位变成特权,使得一些学校发展的积极性没有了。一所高校的名称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所高校的内涵,所以政府应该向着这一方向引导,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让高校意识到自身也许很普通,但是要做的不是改名字,而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程方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2-06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