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2/29 14:36:56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共商数学人才培养:“不要论文”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丘成桐曾说:“奥数培养不出一流数学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数学人才呢?12月28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举行20周年院庆人才培养论坛,来自数学领域的数十位院士、专家围绕数学人才培养的话题展开研讨。

“这里是数学的乐园”,数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数学学科学位对发表论文数不做具体要求的规定,引导学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原创性大、涉及面广泛的大问题,避免急功近利。

数学院研究员戴彧虹介绍说,每年数学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中,都有研究工作十分优秀而没有正式发表论文的同学。

在这里,不注重论文篇数,也不单纯看引用率,国际同行的意见成为学术委员会讨论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越来越多的数学院人信奉中科院院士杨乐说过的一句话:“100篇一般性的论文,也不如1篇真正能有较大贡献的论文。”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范剑青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数学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导师应该指引学生提升科学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文章是好的文章、什么问题是好的问题,如果对这一点不了解的话,其实是很难做好数学研究的,就像写诗不知道什么是好诗一样。

然而,目前能够像数学院那样做到“不看论文、不看帽子,只看学术潜力”的,还是极少数。

记者了解到,在大学里主要是老师反对,老师担心如果没有论文要求了,学生就不做学问了,老师也管不了,所以反过来老师要利用发论文来逼学生做研究。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表示,北大正在向数学院的这个方向靠拢,但“不要论文”还做不到。有老师认为,没有论文要求的话,很可能会有“放水”的嫌疑。因此,在没有论文的情况下,北大要求导师到学位委员会面签,替学生背书。

“我们要让年轻人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了解数学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的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数学领域。”中科院院士、数学院院长席南华说。

搞学术要排除很多纷扰,因为有很多诱惑,要能坐下来,一是自己能够坐下来,二是有这个环境能够坐下来。事实上,一流人才来到数学院都是秉持这样一种信仰。

“我们用文化、视野、成果来熏陶年轻人,而不是单纯喊口号、讲道理,这样更易扎根于年轻人的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说,“当然,适当的督促还是必要的,就像人工智能一样,让它漫无边际地学习很难,有监督地进行学习会更好。”

他同时指出,数学研究不能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去做,“今天换一个题目,明天又换一个题目,可不行”,而是要成为一项事业,靠事业培养人才,用成就事业的方法成就人才。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