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1 9:45:14
选择字号:
在天山深处雪崩最频繁的峡谷坚守
——探访我国唯一一座中科院积雪雪崩研究站

 

■新华社记者 李晓玲

在常人的思维中,都是要居住在远离雪崩的地方;雪崩发生时,要尽量逃离。而有这样一群人,却常年坚守在雪崩最频繁发生的天山深处,一守就是50多年。他们严密监测山谷降雪和积雪的变化情况,绘制出我国天山山区公路雪崩(风吹雪)危险区分布图,并且通过分析气候变化,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进行灾害预防和治理研究。

近日,记者跟随中科院特聘专家李兰海带领的团队,从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脚下的乌鲁木齐出发,冒着大雪驱车西行一千多公里,经过两天的艰难行程,来到中哈边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镇,随后沿天山山脉西段一路盘桓而上,到达全国唯一的雪崩观测站——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

积雪雪崩研究站坐落在海拔1776米的天山深处,巩乃斯河从旁边流过。这里冬季降雪频繁,雪期大于150天,雪最深处超过150厘米。以研究站为原点,上下12公里,都是雪崩危害地段,也是野外观测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

“出于现场工作的必要性,前辈们不惧危险将站址选在了雪崩最频繁的峡谷里。在这样既危险又人烟稀少的地方设立观测站从事山地积雪雪崩研究,是独一无二的。”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李兰海满怀敬意地说。

夹在两山之间峡谷地带的积雪雪崩研究站静立在国道218线路边,简陋的几间住房与先进的气象观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野外观测及相关研究,科学家在此建立了观测设备齐全先进的气象观测场,雪崩冲击力测量仪、雪层温度热流测量仪、水质分析仪、积雪特征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还建立了雪害防治工程试验场、雪崩冲击力试验沟槽和雪化学实验室。研究站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都获得了国家级嘉奖,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研究机构。

记者爬上研究站对面的山坡。这里是雪崩最易发的地段,巨大的人工挖掘的沟槽和堆砌的土丘都是用来给雪崩减速的。当重达几吨的雪团滑落时,就会像坐滑梯一样,通过人工设置的减速装置削减破坏力,然后顺着导雪槽,以抛物线姿态越过积雪站冲到河里。观测场的各种设备和探头可自动测量雪崩的冲击力,记录雪崩的速度、压力等数据,还原雪崩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雪崩发生机理分析,揭示气温变化与雪崩集中发生的关系,为雪害预防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积雪雪崩研究站所在区域,正是国道217和218线交汇地段。这两条连接新疆天山南北的交通命脉,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要道。积雪雪崩研究站参与和主导的雪害防治研究,为在这些道路上的雪崩易灾区设置下导风吹雪装置、防雪走廊、防雪崩土丘和防雪崩台阶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研基础,保证了公路常年畅通。

《中国科学报》 (2018-12-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