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保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8/10/20 9:20:04
选择字号:
中国航天又为国际科学界带来两个好消息

 

中国空间站将建设成为国际战略性科技基础设施,为广大“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提供服务。

(新华社发)

北斗导航基本系统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届时,其服务将实现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

(来自网络)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这是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提醒人们,蓝色地球“家园”虽然美丽、辽阔,但不过宇宙沧海中一粟,要把目光投向太空,勇敢地走出“家园”。随着科技的发展,认知的推进,我们日益认识到走出“家园”,进入太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跳出地球,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并解决地球上面临的问题。无论是观测台风海啸,还是预报风霜雨雪;无论是观察洋流运动,还是把握潮汐规律;无论是实现洲际通信,还是实现位置定位,甚至感知地壳运动,往往都需要借助运行在九天之上的各类卫星。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在太空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包括航天发射、航天器研制、航天测控等系统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科技工业体系,并向航天科技强国大踏步迈进。在此过程中,秉承古老的“丝路精神”,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其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一道,携手铺就惠及各方的“太空丝路”。

北斗、高分、风云联袂提供服务

10月15日12时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冲天而起,把两颗卫星送入太空并精准入轨。它们是中国自主导航系统北斗的第39和40颗卫星。自今年7月以来,中国以每月两颗北斗卫星升空的发射节奏,已经把8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并成功组网。根据计划,到今年年底,组网运行的北斗卫星还将再增加3颗,包括两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目前,北斗系统已为巴基斯坦、沙特、缅甸、印尼等近3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以较为精确的位置定位,为当地交通旅游、土地规划、河流监管、病虫害防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计划,北斗导航基本系统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届时,其服务将实现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

“高分卫星系统”即高分辨率对地卫星观测系统,是中国着力打造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之一。自2013年“高分一号”01星发射入轨以来,该系统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在路网设计、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4月,“高分一号”被第31届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理事及执行秘书会议列为宪章值班卫星。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地震,”高分”卫星紧急启动对尼泊尔地震震中、首都加德满都等地受灾区域的观测,获得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

统计显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深受气象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在不断升级提高的同时,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已经覆盖约4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开放共享的气象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完成定点位置“漂移”的“风云二号”H星。该星发射后原本的定点位置为东经86.5度,后应世界气象组织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请求,“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被向西移动至东经79度,除有效覆盖中国全境之外,还拓展至“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及印度洋、大多数非洲国家,成就了中国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段佳话。

空间站合作计划获得热烈响应

参与国际空间技术合作,携手探索太空是很多“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梦想,然而,太空探索事业考验的是综合国力,世界上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拥有发展太空技术、进入太空探索的能力。中国经过60多年努力奋斗,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追逐和实现自己太空梦想的同时,中国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大力推进国际空间技术合作,助力其他国家圆梦太空。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计划是广大“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实现太空梦想的一个重大机遇。今年5月28日,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在奥地利维亚纳举行,中国与联合国共同宣布:中国空间站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表示,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该合作计划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该计划让全世界各国都可以使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在这类领域这是世界第一次。

斯里兰卡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大使维杰塞克拉表示,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外空技术合作机会,这很慷慨,造福于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广大“一带一路”国家,从中获益良多。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计划受到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截至本月初,共有25个国家的36个合作项目申请提交,其中包括25个舱内实验项目,11个舱外实验项目。根据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将联合实施项目筛选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初审。之后,中方将指导项目申请方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2019年6月前完成项目终审。

可以预期,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太空中将第一次出现真正属于全人类的一项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将会聚集起各国有志于探索太空的科学家,推进对宇宙的认知。对于“一带一路”参与各国而言,中国空间站正把“丝绸之路”从地面和海洋拓展至广阔的宇宙空间,宽阔的“太空丝路”将把各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从整星出口到搭载国际载荷

近年来,特别是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加大航天技术出口力度,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大力满足沿线各国对卫星资源的需求。据统计,中国已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80个出口合同,整星出口数量达23颗,包括13颗通信卫星、10颗遥感卫星。

今年10月9日12时13分,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入轨,该卫星将应用于委内瑞拉国土资源普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和管理、农作物估产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对该国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双方于2014年达成的协议,中方公司除了要完成该卫星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和发射,实现在轨交付之外,还要负责升级配套地面测控接收、数据处理和分发系统,可以说是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也是中国航天技术走出去的最新成果。

2017年5月17日,印尼雅加达,中印尼双方签署签署了印尼“PALAPA-N1通信卫星项目”合同。根据合同,PALAPA-N1通信卫星将于2020年上半年在轨交付印尼方客户使用,中方公司将提供包括卫星、发射服务、地面系统、保险和融资支持在内的一揽子产品和服务。PALAPA-N1将大幅改善该国通信、广播事业,是“太空丝路”造福“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最好诠释之一。

加大航天合作开放力度,搭载国际载荷是中国打造“太空丝路”的另一项重大举措。中国“嫦娥四号”任务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实施,该任务最大看点在于首次实现航天器月球背面软着陆。值得注意的是,嫦娥四号巡视器计划将搭载4项国际载荷:荷兰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

可以期待,这支地道的“国际探月联合纵队”将在月面探测中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近日,中国航天又为国际科学界带来两个好消息。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宣布,计划执行中国第二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六号”将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10公斤载荷,“鹊桥”中继星将为其他国家探月任务提供中继服务。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的背景下,中国航天展现出的开放精神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受到国际社会赞誉,得到积极响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