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内,王玉明、岳光溪、南策文、段文晖、周济等院士,薛澜、万俊人、阎学通、黄德宽、崔建远、汪晖等教授共百余位师生代表,与校长邱勇、校党委副书记邓卫、副校长薛其坤等分桌围座,参加学校首次举办的年度科研创新交流会,听取科研工作总结、交流科研心得、观看学生科技成果展示。
校长邱勇用“精彩纷呈”四个字高度肯定了2017年学校科研所取得的成绩,并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邱勇说:“过去一年,学校在学术探索、科研合作方面不断完善,学术创新的活力和高度持续提升。岁末年初,我们举办以创新为主题的科研创新交流会,分享发展喜悦,创新未来发展,积蓄前进力量,为取得更多成绩作好准备。”
邱勇指出,过去一年,学校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中,着力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建设交叉研究平台、教师跨院系兼职、设立交叉学位等举措,切实推动了全校跨学科交叉研究;对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打造高端实验平台,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成果转化的同时,强调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
邱勇强调,在综合改革后半程中,要注重提升创新高度、深化研究深度、适当控制研究广度,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创造宽松的科研氛围,保障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继续发展和育人投入持续增强。
会上,薛其坤以“清华科研,阔步前行”为题介绍了2017年全校科研工作进展,多层次、多维度展示了在贯彻落实十九大“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今天,微信带你采撷2017年清华科研的几片精彩。
1、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刚刚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以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污染、更强的燃料适应性、更低的污染控制成本,成为占煤炭总量20%以上劣质煤经济规模化利用的最佳选择,解决了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依托吕俊复团队研究成果,世界首台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于2013年4月14日在四川白马电厂通过168小时运行试验。
2017年,清华共申请国内专利2636件,授权1761件,新转化79项科技成果(含405件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经费超过4.5亿(不含销售额提成),新成立衍生企业34家,直接服务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
2、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敢担当时代使命
继两位教师分别被任命为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技术总师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总设计师后,又有一位教师被任命为“两机”重大专项重型燃机工程设计系统总设计师,使得清华教师担任在研重大专项总师的人数达到3人,数量在国内科研单位和高校中居首位。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数和合同额双双高居全国之首。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启动“国防科技高端实验室”建设;瞄准未来航空发动机主战场,推动新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设。参与建设的北京量子
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薛其坤院士出任首任院长,助力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2017年6月25日,第三次“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在清华召开。
11月30日,清华大学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24日,北京量子
研究院宣布成立,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当选研究院院长。
3、坚持面向基础前沿研究,研究实力大幅提升
国家自然基金立项的直接经费超过7.95亿元,高居国内高校首位。清华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自然》、《科学》论文15篇,遥遥领先国内高校。121位教师入选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成为我国唯一一家拥有百名以上高被引科学家的高校。
2017年6月1日,物理系于浦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期刊发文,首次在单一材料中实现了双离子的电场可控结构相变,并揭示了基于三态相变过程中光、电和磁学特性调控的器件应用。
2017年9月15日,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细胞》(Cell)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再发最新成果,报道RNA剪接循环中剪接体最后一个状态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为阐明剪接体完成催化功能后受控解聚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新增“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数量继续保持高校首位。最近一个评估周期内,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的实验室数量在高校中稳居第一。
4、坚持面向文化传承创新,文科发展成绩突出
获国家社科类重大项目共16项,立项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启动实施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齐步推进文科高原高峰建设,推动清华加快走向“人文复兴”。清华简《算表》的发现,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在欧洲设立的首个教育科研基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正式启动。高站位建设智库中心,健全智库研究体系,若干重大智库报告成果在强国建设决策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2017年4月23日,清华简《算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举行。
2017年11月13日,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启动、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揭牌。
5、重视科教融合,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学校在自主科研计划中设立了面向本科生学术创新的“未来学者计划”等,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大力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立项研究,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国内外的大舞台“创造”未来。学生超算团队包揽2017年两大国际超算竞赛总冠军。
2017年6月21日,清华学生超算团队荣获国际超算竞赛总冠军。
2017年4月27日,清华大学第35届“挑战杯”特等奖获得者、工物系学生温家星介绍“天格计划”。
6、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
20项成果(人)获得国际奖项;美国授权专利209件,与加州大学总校(含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共同连续四年居全球大学前5名。
由清华大学地学系领衔的中国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继2016年薛其坤院士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后,2017年9月9日,施一公院士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
奖。
2017年11月17日,由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付昊桓等领衔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在美国丹佛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7、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大步伐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成立了3个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和2个跨学科交叉实验室,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构筑顶尖人才聚集高地,形成创新高峰,产出引领性科研成果,打造新时代学校科研创新的靓丽“新名片”。
8、科研成果屡屡获奖
牵头完成的1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居高校首位,其中10项通用项目获奖成果如下:
12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总数居高校首位,并获得唯一一项特等奖。
9、科研经费再创新高
重点科研指标大幅超额实现,仅校本部竞争性净科研经费超过55亿元,领先国内其他高校,并超过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年科研经费。
10、科研助力学科建设创佳绩
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还为学校的学科评估、高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清华21个学科获评A+,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其中,工科以14个A+学科继续保持强大领先优势;理科的化学、生物进入A+,物理、数学进入A;文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及设计学等5个学科为A+,文科学科获评为前10%(A+、A、A-)的有13个,跃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二。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得专家组高度好评,专家组评价:“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
共有8位教师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全国高校之最。新增14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再居高校第一。
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生命学院教授陈晔光、汽车系教授欧阳明高、物理系教授段文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材料学院教授周济、土水学院教授张建民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教授董家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交流会上还宣布了“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成果”和“清华大学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名单。
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成果:
2017年,学校修订了梅贻琦学术论文奖评选办法,更加强调代表性论文、学术影响力和获奖论文的学科覆盖面。来自工程科学、生命医药科学、数学和物质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3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7年“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
(原题为《年度科研创新交流会展示了清华2017年哪些科研精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