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24日在京召开的国家林业局第一季度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18年是我国三北工程启动40年,4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20.98亿立方米,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与长远大计出发,决定建设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生态建设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根据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三北工程40年来,首先是 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为维护祖国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治理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营造防风固沙林806.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扭转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连续10年呈现了“双缩减”。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14与2009年相比,5年间三北工程区的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宁夏、山西、新疆、青海8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净减少11497平方公里,占我国荒漠化土地净减少总面积的94.86%。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扩展的趋势实现全面逆转,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二是防治水土流失成效显著,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近966.2万公顷。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从1999年的31.6%增加到59.6%,6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600多条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据《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显示,黄河上中游各干流年输沙量明显下降,兰州、石嘴山、头道拐和潼关监测站年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平均值下降了81.97%、61.73%、62.96%和93.42%。三是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呈“双增”趋势。营造农田防护林280.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8%。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完善使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基本得到根除,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据测定,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保护作用,粮食亩均增产15%~20%。
其次,三北工程经济效益突出,为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三北工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统筹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调发展,在增绿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林副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等,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有效解决了木料、饲料、燃料、肥料短缺问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挖掘并发挥了土地价值,提高了土地承载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来源。一是经济林效益突出。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燕山山地等建设了一批特色林果业产业带,成为所在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目前,三北地区经济林面积达667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绿色带来了物阜民丰,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三北地区新增经济林面积267万公顷,新增产量1200万吨,新增产值500多亿元,433万人依靠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二是林副经济效益突出。通过多年持续建设,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在保护了农田、牧场和同时,各地积极发展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间种植等产业,林下经济效益日益彰显。一些地区农民的涉林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三是生态旅游效益明显。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美学和文化价值,森林游憩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各地在工程建设中,在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结合美丽乡村、森林城市和特色经济林建设等,积极发展森林观光、生态疗养、游憩休闲等新兴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地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3.8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
此外,三北工程社会效益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人民力量凝聚的“三北”精神,为实现美丽中国汇聚了精神财富。三北人民长期饱受生态恶化之苦,充满着对改善生存环境的强烈期望,他们把这种期望化为建设绿色家园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三北工程,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用40年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涌现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培育了一大批陕西延安、内蒙古通辽、山西右玉、黑龙江齐齐哈尔、新疆阿克苏柯柯牙等先进典型,形成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绿色长城”树起了一面旗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崇高荣誉。1988年,在三北工程建设1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永远激励着三北工程建设者砥砺进取,奋勇前进。三北工程作为是国政府启动实施的第一项大型生态建设项目,以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而倍受世界瞩目,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局、宁夏中卫、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2003年12月28日,三北防护林工程获得“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成为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和窗口。三是绿色惠民的效应越来越凸显。近年来,三北工程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的指示精神,坚持把工程建设同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让森林上路、进村、入园,人居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金岸、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京津郊野公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美化。
另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至2017年,完成总投资548.3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35.89亿元,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312.47亿元。(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