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城 贺洁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1/23 13:15:31
选择字号:
中关村“创新十六条”剑指发展痛点堵点

 

1月22日,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暨创新发展发布会召开,由首都各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军民融合单位、科技服务组织、海外专家等组成的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宣告成立。

长期以来,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直肩负着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历史使命。

借助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成立的契机,北京市海淀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重点推出16条创新举措(以下简称“创新16条”),包含原始创新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3×100”、“创新合伙人”、城市空间更新、“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创新服务“码上办”等一揽子新政。

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呈现哪些新形态?“创新16条”又将给中关村科学城带来哪些变化?

找准中关村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北京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介绍,中关村科学城的空间范围包括海淀区全域和昌平区部分区域,拥有我国最齐备的创新资源要素、最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最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聚焦所在。

有专家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离不开中关村科学城特有的“水土”。此次“创新16条”出台,剑指长期制约中关村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一方面,中关村大院大所集聚,但多数是中央单位和北京市属单位,与属地海淀区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如何真正实现从“属地在我”向“属地为我”的转变;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主体越来越由体制内机构向企业和情境转变,如何有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此次,北京市牵头组建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旨在打破行业所属、层级分别、业务领域界限,有效调动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军民融合领域、科技服务领域、高端人才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发展合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坦言,中关村科学城凝聚了中国科学院近60%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众多的创新型企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科教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迅猛,呈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势态。此前,中国科学院专门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推动中关村科学城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与北京市的发展思路可谓不谋而合。

将重点关注创新群体

“创新16条”注重创新型企业和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以“3×100”计划为依托,聚焦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种子企业,计划三年内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级领军企业,新增6家以上百亿元级企业。

同时针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和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力争三年内新增10家到15家“独角兽”企业,培育若干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为此,北京市有关部门将加强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建设,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

记者发现,人才是“创新16条”重点关注的亮点。未来,中关村科学城将重点关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

城市慢下来,空间优起来

为创新保驾护航是“创新16条”推出最重要的目的。而将支持创新的政策落实落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是“创新16条”的一个显著特征。

比如,优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加强高品质友好交流公共空间建设,让城市慢下来、让空间优起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创新交流场所;又如,创新服务“码上办”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一个“二维码”集成所有创新服务政策和政务服务,解决创新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政策多头出的难题……

“科技公民”培育行动是中关村科学城“从娃娃抓起”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将开放中关村展示交易中心等创新成果展示场所,建设一批科普创新基地。联合驻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化“少年科学院”建设,形成“两院院士+少年院士”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科技夏令营、创新体验行等拓展活动,培育一批“少年科学家”,强化科学人文通才教育。

未来,中关村还将在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发展提升规划,在北清路沿线重点打造一批中央科研和休闲区、中央商务活动区和功能型创新节点,突出生态功能与创新功能的融合。加快推进高校院所周边环境提升,打造一批枢纽型创新区,构建若干微创新环带。

(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贺洁)

【链接】

创新16条

1.原始创新能力跃升计划

2.新型研发平台领航计划

3.创新型企业“3×100”计划

4.高精尖产业引领计划

5.“创新合伙人”计划

6.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计划

7.创业服务提质计划

8.知识产权强基计划

9.实施标准创新领跑计划

10.城市空间更新行动

11.城市功能提升行动

12.“科技城市”建设行动

13.“科技政府”塑造行动

14.“科技公民”培育行动

15.全球联动创新行动

16.开展创新服务“码上办”行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