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悦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3 11:06:13
选择字号: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洪修:
创业教育“热”的“冷”思考

 

“协同”是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经验,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从高校内部来讲,“协同”就需要打破学校内部专业、院系间的壁垒,使专业与专业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紧密地结合起来。

而对于学校外部的“协同”,主要是指与社会的互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与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联系。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记者 陈彬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一股创业教育热潮席卷我国各大高校,创业学院如雨后春笋、创业大赛人声鼎沸、媒体报道接连不断。

然而,热火朝天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后,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洪修就带来了他在高校创业教育“热”中的“冷”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须探本质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样的状态?

李洪修: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呈现一种上升的态势。

首先,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比如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创业学院等,以此来推动学校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很多高校的教务部门或者相关学院也专门开设了一批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学校还组织大量的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竞赛的形式来带动、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来。

《中国科学报》:在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态势下,您觉得存在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李洪修: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误区,就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往往认为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活动或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就是进行创业教育了。

事实上,我们所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而并不是指单纯的参加比赛、创办企业或者搞出什么重要的发明。只要学生在未来行业中能够有创造性的表现和创新能力,适应性更高且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创业教育最本真的初衷。再简单点讲,所谓创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才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仍待完善

《中国科学报》: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在这样火热的趋势背后,是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呢?

李洪修:如果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方面看,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暴露的最大问题,在于高校对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管理上难以做到有序和统一,难以做到各部门协调配合。

以学生的创业课程为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办企业的环节、涉及的法律问题等都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可以说,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然而,目前很少有高校做到高度协调配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应该如何开设、比例是多少毫无头绪。很多学校对于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创业能力,又应该针对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举办哪些活动,考虑还是比较缺乏的。

除此之外,高校对于学生所在专业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度依然不够,创新创业活动应该与本专业日常的学生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但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日常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一种分离的状态。这一点也是我们与国外创业教育的重要差距所在。

在世界范围内,某些知名公司创始人所学的专业大都与公司的经营内容相似,他们多是有创业的意愿,于是便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硅谷的很多高科技公司就是如此。这启示我们,创业教育实际上应该与我们本专业的教育结合起来,如果连自己的本专业教育都脱离开了,再去搞创业教育是不适宜的。

《中国科学报》:除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足外,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还有哪些差距?

李洪修:在我看来,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差距还包括学校与外部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对于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外部的中介组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他们有很多的外部中介组织,比如各种基金会,会定期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些项目,提供经费、场地、培训等。然而,这样的组织在我国发育得还不是很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要“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报》:对于以上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我们应该如何采取行动进行弥补和完善?

李洪修:首先,从高校内部来讲,应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点缀或“花瓶”,而是要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核心素质。无论是行业型院校还是研究型大学,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其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多种途径的结合,注重彼此间的协同发展。就像此前我们提到的,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内部的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开设种类充足的创业相关课程,为学生们的成才与创业提供多样的可能。另外,高校还应重视学校内部科技发明的成果转化和孵化,使其能够适应市场,将适应未来科技进步的技术推向市场,增加与外部的联系。

第三,高校应主动增加与社会的互动。高校应该学会充分地借助一些外部组织力量,比如基金会、校友会等,与其合作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类活动,有效推动其发展并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高校不应该待在象牙塔里,而应该主动去适应社会、引领社会,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科学报》:据了解,您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发展”,刚才您也提到了这一概念。对此,能否具体进行解释?

李洪修:“协同”是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经验,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从高校内部来讲,“协同”就需要打破学校内部专业、院系间的壁垒,使专业与专业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学校的法学院,就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教育类课程;文学院可以开设诸如写作、文秘、中国传统创业文化等课程;材料科学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开设一些科普性的课程,介绍简单基本原理。如此,就可以将校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而对于学校外部的“协同”,主要是指与社会的互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与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联系。如何与社会结合,如何有效地结合,这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探讨的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企业也需要人才。那么,企业就可以提供一些培训、岗位、创业教学资金等来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业人才素质的培养。

《中国科学报》 (2018-01-23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