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成都发生的一起虐狗事件在网络引起热议。捡狗人向狗主人恐吓、索要报酬不成,最后将宠物狗“摔死”。但捡狗人称当时是想用绳子将狗从窗口放下去,绳子意外脱落才导致狗的死亡,并已经向狗主人道歉。该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尚没有调查结果,但网友们的群情激愤也超出了应有的行为底线。
涉事者及家人的诸多个人信息,包括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社保资料、车牌号码、借贷纠纷等被一一曝光。更有甚者,在其家门口扔垃圾、喷油漆、送花圈,为其PS灵堂照片……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严重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络技术风险与网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继而可能致使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受损的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
对此,有文章公开表示,这是一次“有效”的网络暴力,这次网络暴力很解气。网民群体完全把网络暴力当作是一种正义行为,这是更严重的问题所在。
心理学家认为,网络暴力是民众道德审判在网络上的折射。网民以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为目标,积极参与道德审判,于是,便可以“正大光明”地忽略自己已经给当事人造成的不道德的伤害。除此之外,网络时代,盲从和宣泄也是造成网络暴力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应对网络暴力,需要政府、社会和网民三方协作,共同应对。政府机构需要查明真相、澄清事实,第一时间反馈信息,因为信息的歪曲往往是导致网络暴力扩散的关键。
网民是网络暴力的第一责任人,纠正这样的行为,必须从个体主观意识上加以纠正。训练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拒绝人云亦云,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事件。加强法制意识,不管如何愤怒,都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对于利用网络散布、歪曲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该根据法律规定,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事实上,随着国际范围内网络暴力现象的增加,很多国家都加重了网络暴力、造谣、诽谤的罪责。在国内,必须加强网络媒介的针对性立法工作,出台专门性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当然,全社会也应该崇尚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拒绝用非道德的方式维护正义、道德。(朱香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1-19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