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有38亿年是有生命的历史,特别是距今5亿多年来的显生宙,生命蓬勃发展,但其中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大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1月13~1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学术大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共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环境气候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希望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进一步凝炼关键科学问题,努力争取新的更多的重大突破,打造地层古生物学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巡视员郭进义在致辞中表示,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汇聚一堂,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讨,用战略眼光谋划未来。
据悉,本次研讨会旨在对地质历史中重大环境剧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其对当时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甚至反过来对环境进行改造等问题开展研讨,以此来评估当今地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生命与环境演化对探索当今生物多样性危机和重大环境转折有重要指导意义。国际行星地球年计划已将地球科学与
的交叉定为前沿首选之一。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是在开阔视野、着眼全球、立足实际材料、加强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探索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机理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研讨会的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说。
研讨会现场的近500个位置座无虚席,特邀报告人分别从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古地磁学、地球生物学和
领域,围绕“重大气候转折期的生物与环境演变暨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对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点赞道,一个好的研究方向能让古生物学重新焕发青春。探讨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引领古生物学研究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对此次学科交叉的研讨会颇有感慨,他认为,地层古生物学研究需要更多地引用现代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从最基础的种群研究开始,加强对地层的精细划分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重大生物事件背后的环境背景及其控制机制。(沈春蕾 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