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3 9:51:56
选择字号:
魅力鱼乡书写“赫哲传奇”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一曲《乌苏里船歌》描绘出黑龙江赫哲族对幸福生活的热情,以及当地令人向往的自然风景。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生活在这片阳光土地上,在他们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赫哲族文化更是崇尚自然、拥抱自然。2015年,农业部公布了23个中国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名单,其中就有黑龙江托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这对于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与鱼“形影不离”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渔业生产贯穿于赫哲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一些。

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水富鱼丰的资源优势,当地也因为盛产鲟鳇鱼、大马哈鱼,成为中国的“鲟鳇鱼之乡”“大马哈鱼之乡”。

赫哲族是一支渔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有着原始的生活特点、饮食习惯、手工制作等,在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鱼文化。

比如,他们以打渔为生,传统的捕鱼方式有小网挂鱼,操罗子捞鱼,“蹶搭钩”钓鱼,冬季“铃铛网”捕鱼。渔民根据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活动规律以及所熟悉的捕鱼场所,按照不同季节进行捕捞。赫哲人捕鱼大致分为“春、秋、冬”三个季节,最佳捕鱼季节为秋季马哈鱼汛期。春天,赫哲人捕捞各种杂鱼;夏天,他们修理渔网、整理渔具。

赫哲人还特别喜爱吃鱼,制作方式也十分丰富。特色渔品佳肴有“塔拉哈”“杀生鱼”“鱼条子”“氽鱼丸子”以及鲟鳇鱼全鱼宴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口感独特。

除了烹饪的鱼深受喜爱,其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更是精湛。独具特色的鱼皮制作工艺十分精美,一件鱼皮制品从剥皮、晾晒、清理、裁剪、粘贴、缝制需要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鱼皮衣、鱼皮画、鱼皮饰品、鱼皮挂件远销世界各地。

捕鱼的技巧、捕鱼工具的制作方法、鱼皮制作工艺、民间文学艺术等都是赫哲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鱼文化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核心,是赫哲族传统生活文化的标志,是赫哲族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赫哲族体育文化的根基。

保障文化传承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先辈们积累了丰富而朴素的农耕经验,留下了极具价值的一个个农业文化遗产。留住农耕文化之魂,留住“乡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是重中之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赫哲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赫哲族传统的鱼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有些民族风俗已经消失,保护和传承变得十分艰巨。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当地政府加大保护力度,这是赫哲族鱼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机制。

据了解,各级政府把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2006年12月,黑龙江佳木斯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佳木斯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2008年,同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意见》,明确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保护范围及具体目标等事宜。

2011年6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规范了依法保护传承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除了制定各项法规政策外,佳木斯市等地已成立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普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工作,大力推进了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目前,彰显赫哲族非物质文化特色的鱼皮镂空粘贴画、鱼皮服饰工艺、鱼骨工艺、捕角用的撅达钩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可见,地方政府在赫哲族鱼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将来,文化保护工作还有很多需要落实。赫哲族鱼文化瑰丽多姿,应该用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地保护古老的鱼文化,让其在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更加璀璨绚丽。(张晴丹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1-03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