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 12:46:13
选择字号:
“学生考老师”之我见

 

■陈彬

据媒体报道,河南某高校在近日举行的一场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邀请部分学生作为监考,这种“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赢得了辅导员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然而对此,笔者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应该说,近年来在社会上,类似“互换角色”的活动或行为其实并不罕见,笔者还记得在某年的春晚上,也曾出现过以“我与爸爸换角色”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类似的行为中,体验者双方都是深入到对方工作的最通常状态,去体会那份不曾体验到的甘苦与辛劳。

那么,“参加考试”是高校辅导员的“通常工作状态”吗?显然不是。

对于一名辅导员来说,其最日常的工作是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如果有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其中,体验那份辛苦,自然能增加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但让学生监考一次,似乎很难起到类似作用。

此外,也有受访者反映,这样的创新模式也是一堂生动的诚信之课,可以让学生接受一次诚信教育。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作用也很是牵强。

原因很简单,作为“监考者”的学生已经进入到了大学阶段,接受“考试不能抄袭”的教育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会有人认为教育他们十几年的老师会去抄袭。因此,在他们看来,考场上的老师不作弊是一个正常现象,如果有人作弊,反而会打破他们的“三观”。换言之,这样的“诚信教育”很难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反倒是会有产生负面作用的风险。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方法或模式上的创新,这既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值得鼓励的。但在进行创新之前,高校需要首先考虑这样的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换言之,是否真的能够产生预期效应。“为创新而创新”除了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精力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实事求是地探索育人之道,才是高校应该遵循的准则。

《中国科学报》 (2018-01-02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