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其他候选新闻条目 |
(按发布时间顺序排列) |
我国碳卫星成功获取首组观测数据
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于去年年底成功发射入轨后,于2017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这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未来,碳卫星将获取全球和区域二氧化碳分布图,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之四),从而使我国具备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监测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的贡献。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光源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大连光源”于2017年1月15日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可被用于观测与燃烧、大气以及洁净能源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发布首批图像与数据
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于2017年2月27日联合发布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获取的首批图像与数据,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作为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风云四号A星于2017年9月25日正式交付使用。
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投产成功
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于2017年3月投产成功。这是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化技术应用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表明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率先具有了设计和建设百万吨级煤基乙醇大型工业装置的能力。该项目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的工艺路线,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可以直接生产无水乙醇。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飞船与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成功发射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慧眼”全称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主要工作模式包括巡天观测、定点观测和小天区扫描模式。将围绕高能变源和高能天体的新活动、高能天体的光变和能谱性质、伽马射线暴能谱及利用X射线脉冲星进行航天器自主导航等方面开展探测活动。
揭秘蛋白“关闭”信号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领衔的国际交叉团队破译了GPCR(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磷酸化密码,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GPCR是细胞信号转导的“信号兵”,最基本的调节信号就是“开”和“关”。迄今为止,全球已上市的40%左右的现代药物以它为靶点。该研究发现GPCR通过其尾部氨基酸的磷酸化招募并与阻遏蛋白结合,同时发现该密码对整个GPCR蛋白组具有普遍性。研究人员表示,基于这项研究,人们能够调控GPCR信号传递的开关。在新药设计研发中,可以更好发挥其治疗作用,通过筛选和检测,降低其带来的不良反应。
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
2017年8月28日,我国“十二五”期间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位于广东东莞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散裂中子源产生强脉冲中子,通过测量中子束流在样品的散射反应过程,探测样品原子核的位置和运动状况,可以为材料科学技术、
、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先进的研究平台。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于2017年10月10日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确认了多颗新发现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的核心科学目标。宇宙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
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首发成功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卫星入轨后,经测试及入网验证,可对外提供服务。从此次任务起,我国迎来新一轮北斗组网卫星高密度发射,至2018年底前,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0年,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学报》 (2018-01-01 第2版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