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条量子通信干线开通 首次洲际量子通信实现 |
我国初步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
|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链路示意图
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示意图
“京沪干线”项目情况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来到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北京控制中心暨星地一体管控枢纽,现场听取了“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工作汇报。
随后,白春礼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与潘建伟共同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白春礼指出我国在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并对量子通信在金融领域以及大数据、远程视频会议等业务方面的成功应用表示赞赏。
他表示,量子信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正在抓紧部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组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中科院已将量子通信列入“率先行动”计划战略必争领域,力争2020年前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随后,白春礼使用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与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进行了通话,并与济南、上海、南山等分会场进行了现场通话,同时在现场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塞林格教授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中国驻奥地利大使与奥方驻华大使共同出席了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
塞林格向我国科学家近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果表示祝贺,也对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量子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出了希望。
国家发改委、山东省、安徽省以及各合作参建单位有关领导共同出席了相关活动。
据介绍,“京沪干线”项目于2013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由中科院统一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承担。该项目建设周期42个月,2016年底完成了全线贯通和星地一体化对接,经过半年多的应用测试和长时间稳定性测试,于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建成后,“京沪干线” 实现了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成功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合肥。通过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与“京沪干线”北京上地中继接入点的连接,真正打通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的链路,并通过 “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
“京沪干线”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量子卫星兴隆地面站到北京接入站点全线密钥率大于5kbps,可满足基本数据通信需求。目前已实现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交通银行京沪间远程企业网银用户的量子保密通信实时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京沪异地数据的量子加密传输和灾备,阿里征信数据的异地加密传输以及量子加密流媒体视频点播等应用示范。
据悉,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首次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突破百公里,打开了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的大门。2016年又将安全距离突破到404公里,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点到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关键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可实用的可信中继方法,保证了城际量子通信顺利实现。
专家表示,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完美对接,预示着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京沪干线的建成和开通将吸引和培育一批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使量子保密通信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