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祝贺大家在清华大学以长聘教授的身份从事第一等职业。”这是9月8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校史馆首次举行长聘教授聘任仪式所致贺词。
为何要推行长聘教授制度改革?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准有何促进作用?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研究中国当代教育的资深学者。
置人才培养于首位
2014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实施。其中,为了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两校均提出实施“预聘—长聘”制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所谓“预聘—长聘”制是要求预聘教师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其实这借鉴了美国的终身教授制度。在美国高校,一名新聘教师通常要经过五六年严格考核、淘汰筛选,而被聘为终身教授之后,就拥有更大地从事自己感兴趣学术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学校如无正当理由,不得解聘教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书国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的第一责任是培养人才,一流大学的核心职责是培养一流人才。为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清华大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已持续多年,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实行长聘教授制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发展结果。显然,长聘教授的目的是要形成最好的师资队伍,置人才培养为首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高层次人才。”
体现师资水准高度
在清华大学53位新长聘教授中,有德高望重的环境学院曲久辉院士,也有数学系年仅30岁的吴昊教授。邱勇指出,“师资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而大学的水平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长聘教授代表现阶段清华大学师资水准的高度。”
如何改变大学教师捧着铁饭碗不干活、不出活的状态,而又不受短期考核压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
熊丙奇指出,关键在于实行同行评价,即由同行评价教授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以避免行政和利益因素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影响,而是完全遵循教育和学术标准。面对同行评价,教授们会维护教育尊严和学术尊严,也会更珍惜自己的教育和学术声誉,会为自己的声誉而努力工作,这就由对教授实行任务驱动(外部考核压力驱动)转变为兴趣驱动(内部学术理想驱动)。从功利学术转向兴趣学术,将营造有利于出杰出成果、出大师级人才的学术环境。
高书国向记者介绍说,“长聘制度是高校人事改革的举措,这样做可以稳定一批优秀老师,在其心理上带来安全和稳定感;在制度上给予宽松的环境和待遇上的保障;更有利于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有利于大学教授做出更富前瞻性、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是一种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同时保障学术自由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
跻身世界一流学府
9月5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第14届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学表现突出,北京大学进入全球第27名、清华大学进入第30名,这是经国际机构评价这两所大学最靠前的一次。
对此,高书国指出,“未来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一方面重视大学的国际排名,另一方面更加重视科研成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势在必行。而大学要加强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以促进培育国际一流人才。长聘教授举措释放出外溢效应,对国外院校展示积极形象,吸引国际著名教授来华执教,增加了国际影响力。而且,从更深层角度来看,对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对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进行调整,增加不同背景、国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高书国强调,这次长聘教授制度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大学不断修正、调整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从追求一时的短效应、急效益到追求未来长期竞争力和扎实影响力的转变,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相信这会对全国高校改革带来一定的冲击,对未来探索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之路产生示范效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