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9/25 21:35:27
选择字号:
中科院科教融合“新标地” 中丹科教中心大楼启用

 

9月25日,由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资修建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大楼落成启用典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丹麦王国王储腓特烈,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出席仪式并致辞。

白春礼在致辞中回顾了2014年4月26日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专程出席中丹科教中心大楼奠基典礼,并一同为大楼奠基培土的情景。他说,历经三年建成的中丹科教中心大楼,将成为连接中丹双方教育、学术、文化交流,科研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象征中丹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和深厚情谊的标志性建筑。

白春礼表示,中丹科教中心是丹麦目前在海外投资建设的唯一一个科教机构,中科院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丹麦对与中国开展合作的高度重视。中科院将继续坚定支持国科大依托科教融合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科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继续为中丹开展科教合作与文化交流提供坚强的后盾。

白春礼指出,中丹两国的科教合作正在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希望中丹两国科学家不仅联合培养优秀人才,还要瞄准国际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造福人类。

丹麦高等教育科学部部长Soeren Pind表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丹麦与国科大始于十年前的合作,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证明双方十年前的选择是对的。他期待双方从此建立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利用新技术造福人类,造福两国人民。

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表示,中丹科教中心大楼建设的三年,也是中丹两国教育合作由浅入深、从生涩到成熟的过程。中丹科教中心大楼的启用,标志着国科大和丹麦八所大学的合作翻开了新的篇章。国科大将以中丹项目为平台,在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巩固既有成绩,深挖合作潜力,继续开拓创新,将中丹科教项目建设成知名的国际教育品牌,建设成承载两国人民友谊、承担工业界信息和技术交流、教育和科技界合作交流的桥梁。

中丹科教中心大楼由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资总计8000万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亿元),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园东区兴建,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座微能耗、智能化建筑,大楼外部采用编织式耐候钢遮阳屏等环保设计理念,内部充满艺术感和现代气息,承建方中铁建工集团在施工过程中获得了多项专利。典礼上,丹麦工业基金会主席Sten Scheibye将大楼所有权标志——钥匙移交给了白春礼。

典礼举行之前,白春礼会见了腓特烈王储并陪同他参观了中丹科教大楼,向他介绍了中科院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午后,白春礼陪同腓烈特王储参观了国科大校园和学生宿舍。

2012年,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国科大(原中科院研究生院)、丹麦高等教育科学部(原丹麦科技创新部)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南丹麦大学、奥尔堡大学、洛斯基勒大学和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等丹麦八所公立高校共同发起并创建了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为落实中丹科教中心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国科大学中丹学院,承担中丹科教中心的教育功能。

中丹学院至今已累计招收1067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为203名,外籍博士研究生比例占41.4%;硕士研究生为864名,外籍硕士研究生比例占36.1%,两国科教工作者融合中丹教育体制,创新发展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国际视野,深受国内外雇主的好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