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银心研究组从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初步揭示了甜高粱吸收镉的机理,鉴定出多个影响镉吸收和转运的关键基因,为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甜高粱吸收镉的能力提供了新的靶标和思路。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李银心研究组对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96个甜高粱品系进行了筛选,发现不同品系对镉的耐受、吸收和转运能力具有很大差异。
根据筛选结果,研究人员以镉转运能力强和弱的两个甜高粱品系H18和L69为材料,针对影响甜高粱吸收和转运镉的关键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18通过共质体途径吸收的镉显著高于L69,且其根的内皮层中质外体屏障较L69更弱,木质部汁液中镉的含量也更高。
研究人员利用比较转录组学,通过分析两个品系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镉响应基因的异同,将镉转运能力差异主要聚焦到苯丙素和木质素合成以及细胞壁修饰过程。同时,一些金属转运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也可能是导致两个甜高粱品系对镉吸收和转运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
由此,研究人员提出根的吸收、细胞壁的结合、内皮层的阻隔作用以及木质部装载等多个过程的协同作用决定了甜高粱对镉的吸收和转运能力。
据了解,镉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如何有效治理土壤镉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最具前景的生物质能源植物之一,甜高粱可以用来修复镉污染土壤,茎秆和籽粒生产燃料乙醇,酒糟用于燃烧发电,镉元素可从灰烬中加以回收。这样镉就从食物链转移到能源链中,兼顾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解析甜高粱吸收镉的生理和分子机理、促进镉从根向地上部分的转运是提高甜高粱吸收镉能力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