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9/12 22:22:58
选择字号:
土地整治富了一方人

 

编者按:土地整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和题中应有之义。在“土地整治+”理念的引导下,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推动土地整治提挡升级,涌现出了“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新型城镇化”“土地整治+村民自建”“土地整治+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可总结、立得住、叫得响、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本报记者现场调研上述典型模式的报道,以期全面展现当地土地整治前后的变化和通过土地整治带来的综合效益,供读者讨论。

庙庙湖村科技示范园区

位于白墩村的蓄水池

秦志伟摄

■本报记者 秦志伟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时,该咋办?宁夏回族自治区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土地上下足功夫,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驱车行驶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的沙石路上,看到路两旁绿油油的庄稼,宁夏国土开发整治管理局副局长方俭又想起了几年前的场景:大风起,尘沙扬。

方俭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是2009年,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也就从这一年起,宁夏把土地整治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集中实施了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三大工程”,让贫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句“现在生活好得很”,让记者不仅仅看到了当地农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和满足,脑海中还时常涌现着土地整治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

不毛之地变绿洲

站在白墩村的项目基地,瞭望远处,一片片平整的瓜地、玉米地,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撂荒了13年的耕地。

白墩村是2000年由原固原市西吉县23个乡镇搬迁组成的移民村,属纯汉族集居村。白墩村村民李存钢是1998年搬过来的,他对刚搬来时的耕地状况记忆犹新,“种过,但没有收成。”李存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白墩村支部书记南海龙向记者回忆,当地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尝试着把耕地利用起来,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从2004年开始,白墩村约2325亩耕地便陆续撂荒。一晃,13年过去了。

今年,这一情况改变了。3月13日,红寺堡区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了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16年度白墩村高效节水土地整治项目。

“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方俭对项目的进展速度之快表示肯定。红寺堡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克兵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该项目建设规模4693亩,其中新增耕地1614亩。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将白墩村约1115亩的土地流转给了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局部土地高差达5米左右,没办法规模化耕种。”该公司设计部主任刘鑫告诉记者。目前,白墩村通过项目平整土地220万立方米。

车辆行驶途中,记者还看到了正在使用中的管道阀和蓄水池。据吴克兵介绍,白墩村通过项目埋设各类型号管道2701千米,修建了7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而路两边的道路和防护林也是他们的功劳。

虽然加快了项目的建设进度,还是没有赶上今年部分农作物的耕作时间。但放眼望去,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片荒地。

同是移民村的还有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与白墩村不同的是,这里是回族集居地。走进庙庙湖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崭新生态移民安居房格外引人注目,一块块平整的方田生长着各类特色作物。

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脆弱的沙漠化土地,几年时间这里就变成了绿洲。这得益于宁夏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和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让这里变成“白墙灰瓦绿树间,沙漠绿洲入画来”的美丽乡村。

土地整治对于宁夏,不同于其他。几年前,方俭下基层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时,各地对项目的渴求让他记忆深刻。

“三大工程”齐头并进

平罗县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采访中,平罗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立川多次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提到“三大项目”,即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

说起“三大工程”,还要回头看看宁夏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据介绍,宁夏北部是引黄灌区,滔滔黄河斜灌其间,是全国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但由于地下水位高,盐渍化严重;中部是干旱带,常年干旱少雨,受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的三面夹击,土地风蚀沙化严重;南部是山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根据区域的不同情况,宁夏采取了相应的土地整治措施。比如,宁夏与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5月联合启动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中央财政投资29.28亿元,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燕向记者回忆,这个项目应该是当时全国关于土地整治领域的三大项目之一。据悉,该项目也是宁夏自治区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涉农项目。

在“三大项目”的支撑下,平罗县将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与其他多部门资金有效结合,共建移民新区。“新增耕地21万亩,安置中南部生态移民2.05万人。”张立川介绍,2012年平罗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最受关注的是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因为该项目涉及的不仅有整地平田、修渠铺路、栽植农田防护林,还包括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和产业的培育。

针对社会普遍诟病的异地搬迁扶贫方式存在“重基础设施、轻产业”的情况,平罗县进行土地整治后,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将土地以195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企业,农民得到一部分收入;农民再给企业打工,又得到一部分收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给移民分配人均1亩的耕地,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家的地在哪。张立川认为,企业的进驻,不仅改变了当地原始粗放的种植模式,同时吸纳了当地移民前来打工,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收益。

据测算,宁夏土地整治“三大工程”惠及全区200多万农民。“项目区农民因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以及土地流转、参与工程建设等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千元。”方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方俭看来,土地整治有力地支持了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和扶贫攻坚两大战略的实施,使人口和产业向沿黄地区聚集,南部搬出区生态逐步恢复,保证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移民们过上了好生活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团结与和谐至关重要。记者在调研期间发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移民搬迁创造了基础条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富裕。

采访时,李存钢刚从地里回来。还未等记者详细询问,他直接来了一句“现在生活好得很”,对目前生活的满足充分体现在李存钢的话语里和表情上。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区副区长马金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该区约有23万人口,其中回族人口占60%左右。“目前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马金鑫说。

据介绍,目前红寺堡区在白墩村实施的高效节水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的形式进行了土地流转。

站在项目平面布置图旁,吴克兵详细介绍了高效节水示范试验园的整体规划。在他看来,这里作物类型齐全、灌溉形式多样,可作为红寺堡区乃至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研究、试验区。

在马金鑫看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重效益。其中就包括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不仅有土地流转费用,还有务工收入。

家住白墩村的王永强家共4口人,妻子在企业打工,每年工作8个月,每天收入80元,加上4亩土地的流转费用,一年可收入14600元,而这还不含王永强及其孩子打工收入。

根据南海龙介绍,白墩村人均花销约250元/月。“与搬迁过来之前相比,生活好多了,还能有些存钱。”南海龙说。

土地整治项目也给平罗县农民带来了实惠。张立川介绍,项目区农民每年从耕地增加收入4515元,而项目实施后,土地得到流转,项目区通过引入科技农业示范园,使移民每人每年劳务收入增加1.26万元左右。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平罗县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元,同比增加253元,增长8.8%,增速较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县农村居民高0.5个百分点。

不仅仅红寺堡区和平罗县,宁夏以土地整治为抓手进行精准扶贫的综合效益正在显现。据悉,“十三五”期间,宁夏土地整治的重点是以水土综合整治为主要方向,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支持生态移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围绕这一目标,今年我区土地整治项目在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大任。”方俭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