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保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7/9/2 9:33:01
选择字号:
砥砺奋进的5年:洋底万米著春秋

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作业母船向阳红09号

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昵图网)

8月底,向阳红01号船载着我国海洋科技精锐之师再次向大洋“深蓝”挺进,这次中国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将历时260天,航程约6.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圈。本航次的6航段中,科考队除了第四航段在南极半岛周边开展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之外,其余航段均是深入大洋底部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对人类大洋的认知,并为开发利用大洋资源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曾几何时,对中国这个传统大陆国家来说,海洋的惊涛骇浪意味着凶险畏途,而“天涯海角”不仅是足迹的边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思维的尽头。然而,在迈向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中国人不仅深刻认识到,海洋实际上连接起东方和西方,沟通了中国和世界,也蕴含着宝贵的资源和无尽的自然密码;深刻认识到,对世界文明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中华民族,有理由为认识和开发海洋,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中国致力于全方位提高对海洋的认知和开发能力,党的十八大会议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中国以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海洋科技核心突破在于“深度”,而历经艰辛创造的“中国深度”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海洋科技最辉煌的一笔,为唱响深海“三部曲”即“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创造了前提条件。

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是实现上述“三部曲”的主要“利器”。早在 2002年,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包括中科院、中船重工702所等100多家科研部门和企业参与其中,历经数年努力,蛟龙号终于铸造成功,并迎来了正式入水挑战深海的时刻。从2009年至2012年间,它接连成功进行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2012年7月,在世界海洋深度之最的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同时创下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和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之后几年间,蛟龙号入海的重点转向科考应用,开始了试验应用航次深潜之旅。2013年6月,蛟龙号启程赴南海,在那里完成10次下潜,继续验证定位系统的性能,并完成了截至当时最长距离的海底巡航。2014年底和2015年初,蛟龙号在印度洋执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科考任务。2016年4月和5月,蛟龙号在太平洋维嘉海山和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2017年3月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进行热液区科考,发现了热液喷口并获取了硫化物样品,继续展现出优秀的深海科考能力。

蛟龙号奠定了中国载人深潜的基石,由此有望诞生蔚为大观的蛟龙“家族”。还在蛟龙号研制和海试紧锣密鼓进行之时,我国另一项“863”重点项目4500米载人潜水器于2009年正式立项。其目标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的载人潜器,在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和充油锂电池研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实现完全突破,提升我国在4500米水深的综合探查和作业能力。今年7月,4500米载人潜水器完成所内研制,并确定了海试方案,准备接受大洋的实战考验。中国海洋科技最具有震撼力的信息莫过于是研发1.1万米载人潜器,根据蛟龙号研制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今年1月底发布的信息,中国1.1万米深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计划于年内完成总装联调。这意味着,中国正稳步接近大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实现载人“全海深”科考。

就中国海洋科技整体而言,“全海深”科考其实已经成为现实。2016年8月,探索一号科考船首航勇闯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携带的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创造了10767米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探索一号释放的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和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3次突破万米深度,获得大量水体、沉积物和生物样品,这些样品填补了中国长期以来无法获得超大深度特别是万米海底数据和样品的空白,为揭示深渊生态环境演变、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本。

中国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深海中机动的科考“精灵”,它可探测海水流体中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并可把数据实时传输回来。2017年3月,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正如太空探索需要空间站一样,大洋科考也迫切需要长期在深海中驻留的“水下空间站”。2013年,我国历时10年攻关,终于研制成功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该工作站为35吨级,可载6人,在海底工作12到18小时。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将致力于推进实现深海实验平台建造关键技术突破,建造深海移动式和坐底式实验平台。

黄海之滨的青岛即墨市,有明代知名的海防要津鳌山卫,坐落在这里的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包括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及其支持母船在内的中国深潜利器聚集在这里,它们将在大洋深蓝继续写下中国传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