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才妃
王宠是东北师范大学录取的首位盲人学生,但在今年入学时,校方以安全为由,未给他安排学生宿舍,而是让他在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在校外租房。随后家长提出给王宠配备导盲犬或助残车,学校一开始未正面回应,后以租赁形式为其解决住宿、导盲问题。
盲人上大学本是一件好事,却不禁被这样的新闻寒了心。与王宠不同的是,今年考生魏祥和“带母上清华”,清华把学生公寓开辟成套间宿舍,提供给魏祥和和母亲居住,成就了一段佳话。
简单地看,东北师范大学不愿意承担安全责任的“甩包袱”行为,是对盲人学生的一种隐形歧视。但往深处想,虽然清华为残障学生提供了人性化关怀,但是制度尊重、爱心服务并不是终点。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包括清华在内,我国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无障碍设施的“集体欠账”。目前,我国高校的基础设施配备都预设了健康学生这一前提,教学设施、生活场所没有或很少将残疾人的需求考虑在内,无形中为残障学生学习、生活制造了障碍。
尽管这几年教育部注重残障学生高考,明文规定“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但是对于残障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安排,却提及甚少。除了基础设施之外,供盲人使用的教材则是一个最大的缺失。曾有一位盲人学生就读高校声乐专业,但是缺少盲文教材,她手书的学习笔记甚至填补了国内盲人音乐教材的空白。
我们的社会提出要尊重残障学生,让残障学生感到“像正常人一样被对待”,那么,首先我们要让他们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感受。也许眼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为个别学生服务,是一件看起来“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又何尝不是一种引领社会进步的行为?毕竟在发达国家,像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中,无障碍设施建设、盲人教材、教具的开发已经相对完善,残障人士的学习、生活很是便利。
在奔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如果中国的高校只注重成绩、数字,却在人性化建设上失衡,那也只能算作是制造精英的机器了。
《中国科学报》 (2017-08-29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