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22日视察青海省海西州时讲的这番话,让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触动很大。这一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济欠发达的青海应该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8月20日,由青海省科技厅、海西州人民政府、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主办的柴达木循环经济研讨会在中科院学术会堂举行,与会专家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给出了中肯而有灼见的意见,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入机制“活水”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几乎拥有元素周期表上所有的矿藏,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称。
由于其多元、独特的资源禀赋,柴达木地区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验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自此,青海盐湖资源开发进入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综合开发利用阶段。
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方案的论证专家组组长,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认为,不能用东部的循环经济条件来要求西部。“做好科学论证的同时,要考虑经济可行性,要更好地面向未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循环经济。”
目前,柴达木盐湖的钾盐、镁盐、锂盐和硼酸等资源开发已陆续形成规模,针对盐湖多元复合资源特点的综合开发利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初见端倪。
但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茅永红看来,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工业体系。
他指出,由于每个开发利用阶段的技术路线、管理思路、矿权属性、招商模式等始终没有统一到一起,每个盐湖区块、每个盐湖化工企业都在各自为战,企业之间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没有形成上下游和产品之间的原料承接和相互配合。
为此,他建议引入民企灵活机制,在盐湖企业间嫁接和复制,让民企之间、国企之间、民企与国企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注入“活水”。
化“镁害”为“镁利”
青海盐湖镁资源丰富,其中柴达木盆地内的镁资源储量占全国已查明镁资源总量的90%以上。
不过,2005年前,青海盐湖资源开发主要以钾肥生产为主,提钾过程中年排出高品质氯化镁母液(生产废液)达数千万吨。受工艺技术限制,这部分镁资源未实现高效开发利用,并造成了盐湖成分变化的“镁害”。
“大量宝贵镁资源被弃置,制约钾资源可持续利用,制约锂资源高效提取,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影响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中科院院士段雪直言。
2010年,中科院学部启动了关于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咨询项目。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咨询专家组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镁资源有效利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当盐湖镁产业在规模上发展到与盐湖钾肥等产业相匹配时,盐湖资源才能真正走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段雪说。
据了解,目前在青海省投资上百亿元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其金属镁生产线具备年产10万吨的规模,是世界最大且技术一流的自动化金属镁生产装置。未来5-10年内,年产规模将提升至40万吨。
“镁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段雪表示,初步估计每年的需求量在5000万吨以上,包括镁耐火材料、镁建筑材料、镁能源材料、镁合金、镁功能材料等。
近年来,盐湖相关企业已开始关注镁资源利用。但是,段雪指出,目前镁产品种类少、应用有限,主要是氢氧化镁和氧化镁,急需发展多品种、大规模的镁基材料产品群。
从“小循环”到“大循环”
柴达木,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盐泽”。因盐而得名,但这里丰富的物产不止于盐。
“盐湖资源要实现科学循环利用开发,必须坚持盐湖资源一盘棋的思想。”这一观点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以破解盐湖氯平衡难题为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徐云鹏表示,单靠盐湖资源之间的转化,难以根本上解决。解决氯平衡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盐湖和区域内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互补、协调、有特色的产业链。
我国锂资源位居世界第三,青海盐湖锂资源占我国锂资源的80%以上,但资源品质较差,镁锂比高。
“高镁锂比盐湖绿色、低成本的镁锂分离是世界性难题,也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瓶颈。”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研究员邓小川认为,青海开发锂资源要采用先进技术,通过高品质产品、低成本竞争、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等方式打造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集约利用、产业链延伸融合的特色锂产业。
其实,不局限于盐湖各项有色金属资源的提取。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路贵民表示,青海省先天的资源禀赋,使得青海在优化能源结构、多种能源互补、稳定能源供应方面极具优势。
他建议,充分利用盐湖的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把“聚宝盆”打造成绿色、低碳的经济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