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涛 李建荣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8/21 12:18:36
选择字号:
从技术“输血”到创新“造血”
中关村新型科研机构为北京建全国科创中心添活力

 

2014年6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成立。同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2015年8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成立;2017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成立;2017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成立……虽然它们的名字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属性——中关村新型科研机构。

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看来,这些新型科研机构虽然具体做法不一样,却具备四个共同特征:紧抓源头,瞄准应用,打通链条,集聚要素。通俗来说,就是“背景”深、“眼界”高、“门路”通、“资源”广。

冲破创新市场“两张皮”,高效“黏合”产学研资各链条

由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4家学术单位共同组建,采取高校院所、企业及社会资本有机“黏合”的发展模式,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刚一成立便崭露头角,快速填平了横亘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间的“资本鸿沟”。

为保证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研究院在硅谷、香港设立了分院,遴选来自斯坦福、伯克利、港大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一批顶级科学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

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启动科研项目134项,已有92个项目成果实现转化。其中,美国分院启动的12个项目,已有3个项目完成研发并转移到北京,且将在1—2年内完成研发,进入产业化阶段。

这一切要归功于该院打造的专属机构和多元化投资体系。

由相关大学和企业按照行业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确保了专业性,而由其成员共同出资设立的包括知识产权基金、协同创新子基金、银行融资及社会投资等在内的30多亿元“资金池”使研究院的资金体系覆盖了全创新链。

事实上,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案例并不是个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依托鄂维南、高文、张平文三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计划未来3—5年建成孵化10家以上的大数据企业,在该研究院对高端研发人才等重要贡献人员奖励不低于收益50%;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拥有5亿元启动资金和数十项技术,这些资金和技术确保创新中心的团队可以持续孵化原创性技术,为了最大程度的给予团队归属感,研究院设计了10%的团队股权,采取分红、股权、基金等方式予以激励;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从一开始便建立了纯市场化的企业孵化机制,通过孵化企业、项目融资等方式,将创新成果快速引入生产系统和市场,加快了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和首批次商业化应用……

“没有企业和产业的参与,科研院所的研发没有方向;没有科研院所的助力,企业自主研发没有源头;没有资本的驱动,科研和产业化寸步难行。”在翟立新看来,这些新型科研机构就像是“黏合剂”,把产学研资各环节紧紧地黏合在一起。

政府市场“两手”合力,“四不像”助力北京科创中心建设

新型科研机构扎堆涌现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之手”,但“政府之手”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一套良好的机制是新型科研机构成功的基础。

在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推动下,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在所有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与企事业协同共建,探索“大学+民非+企业”一体化模式,而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则通过政府参股的模式来激发活力,“政府+企业”的参股形式,快速打通了石墨烯制备、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链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

“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尽管“四不像”,但中关村新型科研机构所爆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

中科大北京研究院依托科大讯飞公司,2016年全球首发了多语种实时翻译、万物互联输入法等最新技术,基于讯飞语音云的开发团队已经超过2.3万家,智能硬件创业团队超过1000家,在京收入达到3亿元。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通过政府与高校投资,设立了5个基础研究实验室,开展基础与前沿性研究工作,为应用研究与产业转化提供技术支撑,仅大数据安全实验室一家就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国家与省部级重要项目30余项。未来3—5年时间,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将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3—4个基础研究实验室、4—5个应用型的行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和2—3个大数据应用示范平台;2020年前,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将完成石墨烯粉体及其改性技术和石墨烯薄膜在内的两类8个系列高品质石墨烯制备技术研究,石墨烯材料生产规模扩大10倍以上,成本降低50%以上……

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拥有了优中选优的创新项目筛选机制,中关村新型科研机构形成了“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院地一体化发展格局,不少项目研发的科技成果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带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组合,有效联接了基础前沿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有力地支撑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