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通讯员黄怡静)8月19日上午,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此次讲坛的主题为《在科幻和现实间的人工智能》,邀请到第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得主郝景芳和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张峥教授,为大家揭秘科幻和现实间的人工智能。
“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生物本身就是算法,计算机和大数据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未来简史》里的这句话,似乎揭示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未来。而小说、电影中的一幕幕科幻场景,现实生活中的语音搜索、无人驾驶也赋予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会拥有人类情感吗?强人工智能真的会实现吗?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的故事背景就是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了很多工人,取代了很多重复性劳动的工作者,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大部分人口处在一个失业的状态。郝老师从教育的理念出发,认为未来人类需要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机构,艺术教育、创造力教育、综合能力的教育,通识教育、情感教育,这些都是需要具备的。未来的分工会更加明确,标准化的生产由人工智能完成,人类完成那些创造性和情感性的工作。
张峥则认为,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现在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类脑人工智能,截至目前,人的神经网络反馈机制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机制都尚未被破译,现有的人工智能仍然不是模拟大脑工作机制的系统,因此,科幻小说中场景的实现还需要一段时日。
当天下午,以《陨石雨里的宇宙科学之美》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及筹建人李淼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与观众分享陨石雨里的宇宙科学之美。
人类仰望星空,期待从无尽的宇宙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探察生命的意义,展望未来的图景。虽然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征程才刚起步,但是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却已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甚至有科学家们在二三十亿年前的陨石中发现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由此推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可能是随着陨石来到地球的。我们从陨石中可以发现什么外太空的奥秘呢?
李淼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抽象的宇宙奥秘、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的科学知识串联起来,化为日常生活的事物之中,让现场的观众们,尤其是孩子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现场,李淼老师带来他的新书《给孩子讲宇宙》。李淼老师长期以来从事科普事业,他试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具体的物理图象之间架设了理解的桥梁,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徐伟彪一直以来从事陨石的研究,他认为有着“天外来客”之称的陨石是人类研究地外行星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陨石,首要便是对陨石样本的成分进行矿物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准确判断出该陨石的成分构成。通过分析,徐老师揭示我国新疆境内曾发生一场规模巨大的陨石雨,其陨落带长达425公里,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陨石雨。在现场,徐伟彪老师更来阿勒泰陨石和铁陨石与观众亲密互动。
同时,4位嘉宾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景提出各自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与探讨,并回答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