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广立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17/8/16 13:22:53
选择字号:
为“融资”而生的“共享经济”可休矣

“放着外面的清新空气不呼吸,钻进一个5平米的封闭舱里闻别人的汗臭,咋想的?”

这是一条对“共享健身房”的报道下的网友热评。这几天,一家叫做“觅跑”的“共享健身房”突然火了。与其称之为“共享健身房”不如叫做“共享跑步机”:在一间4~5平米的狭小空间里,除了一台跑步机之外,并没有其他健身器材,与真正的健身房相去甚远。

除了健身器材单一,没有更衣室、浴室和厕所的“共享健身房”也很难给健身者舒适的用户体验。这种只能提供最基本功能的“共享设施”,被不少网友吐槽为“鸡肋”。

其实,近一两年来,共享经济给了创业者太多“灵感”。自共享单车火了之后,共享电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睡眠舱、共享健身房……一系列借着“共享”名义的经济形态雨后春笋般疯长,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和眼球。

然而,不管是何种“共享”形态,如果剥去资本市场热捧的外壳,还剩下什么?

看看眼下的“共享经济”吧:共享充电宝一直毁誉参半、不温不火;共享睡眠舱则因安全、卫生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叫停;共享汽车(分时租赁)也因其前端需重资本投入,后端用户体验面临停车难、责任划分难等问题步履维艰。就连在2016年已经“起飞”的共享单车都面临着风雨飘摇、重重落地的危险——继悟空单车、3Vbike因单车大量被盗、融资困难等原因停止运营之后,町町单车在南京挣扎了几个月之后,以“人去楼空”、用户无法退出押金的方式宣告了又一共享单车项目的死亡。

形形色色的共享经济能一夜之间火起来,背后不乏资本大力助推的因素。久而久之,许多“共享经济们”的出路甚至初衷就变成了“融资”这华山一条道,其结果自然是“融不到资,就是死路”。

不可否认,将一些经济业态取道共享模式的想法非常有创意,但如果只有创意而对运营模式的收益和回报没有成熟考虑的话,照样行不通。一些项目可能听起来概念不错,但其运营模式一不能真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二不能创造收益,最后全变成了讲给投资人听的故事。以这种模式运作,融到的资金“烧”完(没有“接盘侠”的前提下)项目就会垮掉,最终“坑”的是谁?还是投资人自己。

因此,奉劝时下火热的各类共享概念的“创业者”,如果无视经济规律、无视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形态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味想象着像共享单车那样野蛮扩张,那么你们的“创新”到头来也只是一个忽悠资本的噱头。同时也奉劝各位手握大把资金的投资者,好的项目千千万,不要一看到“共享”就削尖脑袋往里投,并不总有“接盘侠”来接烫手山芋。

其实,衡量一种创新业态有没有商业价值的标准之一,是看这种形态是否真正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生。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家共享单车面世的时候,他们确实是在考虑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但发展到今天“颜色都不够用”的地步,恐怕动机就不再那么纯粹了:有些单车项目为了融资,根本不去考虑这种交通模式是不是在某些城市水土不服,最终难逃自取灭亡。

“共享经济”创造了一个“风口”,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但飞上天的猪有时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在地上待着,因为风总有停的时候。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