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15 20:40:27
选择字号:
“一箭三雕”食用菌

 

“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描述的正是食用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王贺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食用菌产值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油、果、菜,居第五位,已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发展食用菌产业,一方面利用工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生物质作原料,一方面生产后的菌糠添加适量化肥作有机肥料,资源再利用,促进循环农业和可持续经济。

老资源新开发

时间回到十年前,王贺祥在北京市延庆县推广双孢蘑菇项目,主要为解决玉米秸秆和牛粪的污染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近来年北京郊区种植了大量的板栗树,2008年就有70多万亩,而树上修剪下来的枝杈没有用处,堆在地里占空间还容易生病虫害。怎么把它们用起来?”王贺祥思考着。

他想到了用这些枝杈栽培栗蘑。栗蘑是一种长在板栗树下的野生食用菌,学名灰树花。野生栗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只有多雨的夏季在老树附近才能采得到,产量上不去。如果栽培成功,岂不是能获得经济、资源双重效益?

于是,2009年,作为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北京市科协“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专家组组长的王贺祥,针对昌平区板栗种植和市场现状,开始在昌平、怀柔和密云大面积推广“山区板栗蘑菇林下仿生态种植技术”。

王贺祥介绍,要栽培栗蘑的话,必须在培养料里面加一些栗树的材料,比如把板栗树的枝杈修剪下来,粉碎成颗粒状加入其中。一般加百分之四五十,栽培的栗蘑接近野生栗蘑的香味。如果不加板栗树的材料也能种出栗蘑来,但是味道就差了。

除了板栗树能提供营养源,林间的空闲地也是栗蘑最佳的种植环境。板栗树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而栗蘑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和蘑菇生活在一起,互相提供着天然的气肥。

树下的小矮棚是仿生态栽培栗蘑的重要道具。农民搭好拱棚,棚内种蘑菇、放菌棒,进行喷水、通风,控制温度。为了模仿栗蘑的野生环境,菌棒不是一个个独立地竖在地面上,而是在地下紧紧地挨在一起。菌丝发育后能彼此相连,形成一体。

“用完了的废菌棒不需取出来,它含蛋白质高,栗树的根系通过吸收它的蛋白质,栗子个头也大了,产量还提高了。”王贺祥说。

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年4月份,农户就开始这样种蘑菇。栗蘑属于中高温的食用菌,在气温不断上升的时候进入生长期,一直能采3~4次。到9月份,树下的蘑菇基本上采收已经结束了。到10月份,栗子下树时,拆下小棚,也不影响收栗子。

经济与环保双效益

栗蘑一开始选在昌平区延寿镇进行试点。目前已经有100多户农民种植栗蘑,每年种植300多万袋。这些栗蘑一部分鲜销,一部分烘干销售,干品常常在春节前就销售完毕。此外,栗蘑形象别致,层层叠叠,就像一大朵开放的花。每株35斤、80多厘米的栗蘑,吸引了不少北京市民郊游采摘,还成了当地农家乐的招牌菜。

目前,昌平区种植栗蘑的农户每年都有10万~30万元收入。王贺祥表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服务‘三农’,把技术变成生产力,这是我们的价值体现。每年能让农民多挣点钱,就觉得很高兴。”

王贺祥还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他在京郊推广防虫网、黄板、杀虫灯等技术,促进了绿色健康食用菌的发展;在平谷区京东大溶洞,食用菌的采摘与逛桃园、游溶洞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

事实上,不只是栗蘑,食用菌产业是一个“一箭三雕”的产业。王贺祥介绍,一是带来了食用菌产品;二是减少了秸秆的剩余量,降低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三是生产了大量的有机肥,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据悉,2015年我国食用菌产量3476.15万吨,产值2516.38亿元,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65%~70%。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黑木耳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真正的食用菌生产大国。

按各种食用菌的平均生物学效率为50%来计算,2015年生产食用菌利用了6952.3万吨原料,占全国各类农林牧副产品总量的5.2%。而按出菇后原料重量约减少一半计算,即产生3476.15万吨干菌糠。除少数菌糠被进一步加工利用外,绝大部分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用于农业。

生产食用菌后的菌糠粗蛋白含量高于10%,含氮量约为1.7%,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施用这种有机肥料,农作物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将会降低,消费者可得到更安全的农产品。”王贺祥表示。

目前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集中在有机肥料、二次种菇、土壤改良、育苗和栽培基质、能源化利用、动物饲料、养殖垫料等方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