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近日,就建造12米大口径光学望远镜问题,几位科学家的信件公开了自己的观点交锋。就此,天文学界有关这项大科学工程持续了两年的内部争论,也被推到了舆论面前。当前争议的焦点在于,这个准备耗资几十亿的项目,到底该选择哪条技术路线,是用更传统、成熟的“三镜”方案,还是创新性的“四镜”方案?
这不禁让人想起,就在一年前的夏天,科学界就中国当下是否应该建造超大对撞机的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而这样一个专业门槛极高的基础科学话题,能引起大众媒体、普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学界还与之互动,本是非常少见的现象。
需要社会正视的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科学领域对大科学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大科学工程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很有可能越来越频繁。
这是因为,这些大科学工程往往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即便仅仅涉及科学问题,它们也绝不是简单问题。更何况,大科学工程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仅仅成为单纯的科学问题的,它具有系统化和社会化的特性,经济、政治、管理、社会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复杂的科学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它们势必会比过去得到更多公众舆论的重视。
就此次争议双方摆出的观点,技术方案本身的分歧并非全部内容,天文大科学中心的管理运行问题、项目成本问题,等等,同样是双方的讨论点。
国家对于大科学工程的投入非常巨大,并非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能争取到足够的资源,那么这些获得了优先选择的项目,在实施前的设计、论证、评审和最终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科学求是的规范和公开公正的精神,做到绝对慎重。
从局外者的观察角度,无从判断技术讨论中的对与错,但是,科学讨论本来就是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之一,而讨论的前提就是公开与透明。
当下中国科学问题的传播与决策,需要完善一种在决策者、科学家还有公众之间可以理性表达的协商讨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相互尊重和理性讨论的文化氛围,构建形成良好对话氛围的程序及规则,是大家最终在科学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的重要前提。从长远看,参与、应对这样的争议事件并获得启示,也将推动我国大科学工程决策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并最终推动中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7-08-1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