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红心猕猴桃。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秦志伟
49岁的独臂残疾人冯明武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双树村的一名贫困户,也是当地的名人。他虽身残,但志坚,他利用红心猕猴桃产业脱贫的故事激励着很多人。
在冯明武经营的80亩自强农场里,有近8000棵猕猴桃树、300多棵核桃树、1000多株金银花、500多只鸡和鸭……就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小庭园,引起了前来参加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而这样的小庭园在苍溪县有无数个,也是当地在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上坚持的模式,即“大园区+小庭园”模式。“多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产业立县、庭园富民’,把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成了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果、黄金果’。”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上介绍道。
“冯明武”们的小庭园
2011年,冯明武因在外务工出现意外失去一只胳膊,不得已回到了双树村,他也因残疾被列为贫困户。不甘贫穷的冯明武回到双树村后,看到了苍溪县红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前景,并决定也尝试一下。
虽然几经波折,但冯明武最终还是尝到了红心猕猴桃带来的甜头。“2016年我的收入就超过了8万元。”冯明武开心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冯明武介绍,他于2015年创建了自强农场,当时种植红心猕猴桃45亩,套种雪莲果10亩,套养跑山鸡100只,生猪120头。“今年将猕猴桃种植面积扩大至80亩了。”
“自强农场是苍溪县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建设的。”苍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管委会主任贾锡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建自强农场除享受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外,县财政对建2亩以上农场的贫困户,给予“以奖代补”资金6000元。
记者了解到,自强农场就是贫困户自主创业增收脱贫的小庭园,它们的建设都要依托产业园区,这也是苍溪县实施的“一人一亩产业园、三年脱贫超万元”,而冯明武的小庭园依托的是苍溪县天新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区。
在苍溪县,像冯明武这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他们纷纷自强发展挖“穷根”,而“冯明武”们的发展正是立足于苍溪县资源优势。据介绍,苍溪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上世纪80年代就选育出了世界首个红心猕猴桃品种。
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发展,苍溪县逐渐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的猕猴桃种植园,成为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35.2万亩,覆盖全县39个乡镇、445个村,果品质量和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以产业效益为例,2016年苍溪县鲜果产地收购价从2015年每公斤16元上涨到20元,比其他猕猴桃品种售价高3~5倍,每亩产值由1.6万元上升到2万元。
如今,红心猕猴桃成了当地贫困户的富裕果。数据显示,苍溪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2.9万户下降至2016年的1.36万户,贫困人口由9.78万人下降至4.6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8%降至6.8%。
助贫困户拉长产业链条
和冯明武的小庭园一样,很多农户都会在自家的小庭园实施猕粮、猕蔬、猕药套作及种养循环,这也是苍溪县推行的方式,“旨在建设全域园区,实现园区连片扶贫与庭园精准脱贫互促共融。”贾锡平告诉记者。
在苍溪县,“冯明武”们的小庭园已达3.8万个。此外,还建成万亩以上红心猕猴桃种养循环产业园17个、千亩以上产业园66个、种养循环产业产值达22.5亿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600元。
除了大园区带小庭园、构建种养循环产业链,苍溪县还利用加工园联物流园,做强加工物流链,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增值中获利。
四川华朴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朴农业)自2012年入驻苍溪县以来,坚持走红心猕猴桃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在全县12个乡镇累计投入3.5亿元,建成现代化、标准化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3.8万亩。
“公司现已建成国内首家红外线检测及冷链分选万吨猕猴桃采后处理中心、年产值10亿元的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年产30万吨猕猴桃专用有机肥生产厂。”华朴农业董事长王贵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介绍,2016年,苍溪县猕猴桃加工与冷链物流产值23.46亿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600元。
除了以上种种方面,技术服务也是“冯明武”们关心的话题。为此,苍溪县与相关科研院校开展深入合作。
比如,2016年苍溪县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教授。据悉,工作站在苍溪县红心猕猴桃科技示范基地内,该基地连片种植红心猕猴桃面积3.12万亩。
近年来,基地大力推进现代装备与技术集成应用,实现降本增效带动贫困户增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夏勉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工作站主要开展红心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创新猕猴桃与罗汉果“双链”交叉种植技术,解决猕猴桃挂果前期高投入、低产出的难题。
以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为例,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基地内推广“金红50”等红心猕猴桃新品种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8万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3.1万亩,绿色防控面达95%。
同时,院士专家工作站还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物联网远程智能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实用技术。截至2016年,基地农民通过科技服务带动农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12920.7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7150元,比全县人均高出30%。
建扶贫长效机制是重点
苍溪县除了“以奖代补”支持自强农场发展,还积极动员经营主体扶贫,创新了扶贫模式,探索建立了“四保三分红”机制。
据介绍,“四保”是指保土地租金、保贫困农民基地务工、保零投入创业和保果品订单收购;“三分红”是指订单收购二次返利、投资经营保底分红和果品存储增值分红。
以投资经营保底分红为例,对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协商并出面担保,农户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投入企业经营,企业按期还本付息,每年支付每户3000元的保底分红。
2016年,苍溪县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四保三分红”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5万贫困人口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此外,苍溪县还通过资产收益扶贫,让贫困户分享产权改革红利,如盘活资金、盘活资产、盘活资源。“近三年,全县开发‘四荒’土地资源种植红心猕猴桃2.5万亩,贫困户人均增收115元。”贾锡平说。
为了构建扶贫长效机制,苍溪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同时,全县先后出台20多条推进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资金保障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苍溪县推行“1+N”涉农资金整合方式,全县每年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5亿元,用于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贾锡平介绍,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达28万亩,灌溉用水保证率达72%,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电力、通讯、广电等三网综合改造率达90%,贫困农户直接受益面达95%以上。
同时,通过激励农业公司上市,撬动资本市场投入猕猴桃产业发展。如2016年华朴农业在新三板挂牌,成功发行全国第一支红心猕猴桃股票。
此外,苍溪县创新实施“订单+保单”双单保险,化解经营风险机制。据统计,目前全县红心猕猴桃订单生产率达95%,产业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
据悉,苍溪县通过各种方式准备将红心猕猴桃产业抓到底,“规划‘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种植面积3.5万亩以上,到2020年累计达到5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贾锡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8-09 第8版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