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通过的《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让在校大学生心里不免一紧。按照新规定,普通本科学生学分不达标或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的,申请转入专科学习,达到专科毕业要求后按专科毕业。
“本科不努力,毕业变专科”,该规定一推出,就将华中科技大学推上了风口浪尖。有网友认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大有“恶心”专科的意味,不合格可以肄业,但降为专科,“这是在打谁的脸”?
这种声音背后,是所谓的“学历鄙视链”在作祟。博士、硕士、学士,原本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学识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成为了不同岗位用人的敲门砖。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所设置的副学士学位,对应我国的专科教育,则在学位系统中处于最低一级,因而也被认为处于“学历鄙视链”的最底端。
将原本标志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头衔排列成鄙视链的背后,本身就透露出了功利化思维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而认为本科降为专科就是在鄙视专科教育的说法,虽然有专科学生培养在我国发展相对不足的现实背景,但仍有脱离事件背景的情绪发泄之嫌。
华中科技大学在该规定饱受争议后,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声明,试行本科转专科是一种学业救济制度,体现了人文关怀,给濒临退学的学生一条出路,彰显、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改变了过去简单管理的状态。
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无非是希望为那些濒临退学的学生提供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果其本科学业完成存在困难,可以尝试接受专科教育,总之不使这些在退学边缘挣扎的学生落得无学可上。在笔者看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实在无关鄙视链,而是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无奈之举。
2005年,教育部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六种应予退学的情形,“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便是其中之一。
但“严进宽出”的中国高校,向来在退学的实施上谨小慎微。大概认为学生从中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高校不易,因而不会轻易将踏进校门的学生推出高校门外,哪怕学生未能按标准完成学业,也多半可以蒙混过关成功毕业。
正是这样的现状,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不管学习情况如何,“反正都会拿到毕业证”,因而荒废学业也无妨。在这样的心态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质量屡遭诟病便也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高校为对学生形成约束,监督学生学习情况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上课“打卡”、点名,进图书馆算学分等,但均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对学生退出高校的规定进行强有力执行,令踏进高校校门便万事皆安的心态在学生间弥漫。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的新尝试,无疑是对几乎被束之高阁的严厉的退学惩罚制度的改良。一方面,实施该措施后,学生不至无学可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合格学生构成心理威慑。
如此,既使得高校在实施该项学生惩戒措施时减少了顾虑,使该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又为高校在校生设定了下线,警醒在校大学生,高校并非可以“混”毕业的玩乐场所。
然而,作为成年学生,高校学子应当充分认识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在无法按要求完成学业的情况下,也应当承担退学的后果。华中科技大学虽然意图保护学生求学的权利,但高校不应当成为已成年的高校学生的“保姆”,如此费尽心思的权宜之计,也该在现实中严格的贯彻执行,避免学校的良苦用心沦为不合格学生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