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舒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7/5 10:09:52
选择字号:
共享地球的“心跳”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开放发展纪实

 

如果将地球看作一个人,分布在各地的地震台站就是其“私人医生”。“医生”将各种反应灵敏的仪器贴在地球“体内”和“皮肤”上,每分每秒都在观察地下的“一举一动”。这些细微的变化汇聚成地球的“心跳”,不仅能为地震科学家所用,更可以成为人类探索地球的钥匙。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获悉,自2006年以来,中国地震局探索通过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将累积的地震数据资源360TB(1TB相当于万亿字节)悉数向社会开放共享,这些来自地下的神秘信号从此不再神秘,成为地球物理、海洋、重大工程等领域研究的有力支撑。

国际先进的地震观测网蕴含海量数据

由于研究领域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地震监测系统对社会公众而言十分陌生。然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地震台站观测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地震监测方面极其薄弱,号称‘只有一个地震台,3个半地震学家’,到现在,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说。

据吴忠良介绍,如今我国已发展出了上千个地震台站,包括415个地震观测和强震动观测台站、130多个重力和地壳形变观测台站、330多个地下流体观测台站和140个地磁、地电观测台站,并在首都圈等重点地震监视区建设了较密集的GPS、重力、地磁等观测网。这其中,有国家地震台162个,区域地震台936个,形成了规模化地震观测设备和地震台网。

“这些海量数据每年以T为单位增长,蕴含极大的研究价值。”吴忠良说。

开放共享为多学科提供宝贵信号

地震波、地磁波、重力、地下水位水温……2002年,国家提出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四年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正式开通,这些神秘的地震监测数据得以打破行业壁垒,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

为什么要共享?“这些数据不仅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更是国家十分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说。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古登保曾说: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正是现代地震观测,特别是数字地震观测,使地球物理学家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内部介质的变化。因此,基础数据是人类认识地球和地球形成的重要依据。

“做个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我们的地震观测系统就像地球内部的哈勃望远镜。”吴忠良介绍,利用地震监测数据中的地脉动,地震专家主攻地震预测预警研究,海洋学家则可得出全球海洋变化的一些反应,地质专家可以通过GPS数据监视地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震、地磁、重力和地形变等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监测的有效手段,而大地形变测量结果可作为城建专家监视城市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有力手段。

此外,大型工矿企业、核电站、水库、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均需要以这些观测数据作为安全评估依据。吴忠良自豪地说,“我们所有的长期监测数据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但对于相关学科而言,则是具有骨架性的宝贵信号。”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几百个地震台站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通过申请注册,社会用户就可以在线和下载获取所有的地震监测数据。

吴忠良介绍,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经过10年来的发展,年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高级用户注册近万个,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服务群体,包括百余个科研单位,以及少数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

“我国的地震台网观测质量和连续性是最好的,不仅可以作为研究样本,而且科研单位想在某一地区做更精细的观测,这一地区的地震科学数据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如果其他单位的科学家想分享自己的研究数据,我们也可以提供成熟的共享平台。”吴忠良说。

近10年来,地震数据共享平台为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0多个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撑,仅2016年一年,平台服务资源量就达到147TB,为278个国家项目(课题)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数据参考。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透露,美国在21世纪初率先开展“地球透镜计划”,英、法、德等国随后实施各自的深部探测计划。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积累。在接下来的深部探测研究中,地震监测的积累数据将发挥重要作用。

吴忠良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几百个新的地震台站,届时数据服务将越发完善丰富,“敞开怀抱,开放共享,相信地震科技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更多”。

(本报记者 杨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