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6/17 8:56:17
选择字号:
未来大学:从象牙塔到终身学习中心

 

朱永新

德拉蒙德·博恩

席酉民

谈哲敏

刘华东

吴志坚

6月7日,吉林北华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拍摄毕业照。朱建伦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嘉宾: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德拉蒙德·博恩 牛津大学副校长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谈哲敏 南京大学副校长
 
刘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   吴志坚 美国内华达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庆环
 
编者按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显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学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必将迎来新的突破。近日,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与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国际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7第二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暨第四届慧湖高教国际化论坛,与会者立足当下高等教育面临根本性变革的时代,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建设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
 
“建设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大问题。与会学者认为,随着互联网、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根据未来社会对大学的需求,通过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大学育人体系,转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统一学习和知识导向的教育模式,转而建立一种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情境建构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变革管理能力、跨文化领导力。在未来,大学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系统更个性化的支持。这要求大学从象牙塔转变为学生可以终身学习的中心,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融合专业与行业、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实践的融合式教育。
 
●全球化、网络化、人工智能迅猛来袭
 
所有人必须思考,大学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朱永新:现在的学校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都是现代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时代强调的是效率、秩序、整齐划一,但是,当社会发展高度信息化,现代教育如何真正的适应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时代?
 
席酉民: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全球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等新趋势带来的冲击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高校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的边界,以新的视角去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重新思考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例如,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对于传统大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够廉价获得的资源,使传统大学在“知识获取”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历史。新技术可以随时随地非常廉价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不到学校来。假如说我们逐步认可了这种学生从不同的地方学习,这个时候可能会孕育出来一大批的课程公司,一个课程公司完全可以聘请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来上课,并且上课上的很活跃。没有一个学校的一门课可以打败一个课程公司,如果有大量的课程公司出现,马上就有另外一个问题,课程公司能不能打败一个大学?而我们这样的实体大学如果不想被打败,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校园的教育给学生超越课程的价值,我认为,所有人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来自人工智能,美国有一个非常新的大学叫奇点大学,其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培养未来的领军人物,和机器人一起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能源和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同时,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量简单和重复性劳动将会被机器人取代,人类在享受高度智能化社会带来的福利的同时,需要更强的知识融合能力和更高的智慧立足和干预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未来,大学必须思考如何培养能和机器人合作完成使命的人才,也必须思考如何培养抛弃简单重复劳动、真正专注于创新和智慧等能力和素养培养的人。
 
吴志坚:我们来看人工智能。现在的机器人越来越厉害,我在美国很多城市的街头已经看到了无人驾驶的汽车,原来只是在谈,现在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当中了。今后可能出租车行业第一个会被无人驾驶的汽车所取代,紧接着就到了每个家庭不再需要买车,而是到车厂刷一下卡就可以取车,或者用手机随时预约一个无人驾驶的车到家门口。人工智能也不止于此,恐怕机器人可以取代80%的人力,还有20%的人需要他们来设计机器人,剩下的80%的人干什么?这个挑战相当巨大,说实在的,到现在为止大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困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谈哲敏:由于知识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大学的学科一方面要不断往深度走,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日益深入的全球化进程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领导力,要求大学利用全球的资源搭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平台;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未来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大学如何才能做到?德鲁克曾说,21世纪人类生存状态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人类将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但高校现在给学生的选择权有限,要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去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鉴于此,要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关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人类生活和学习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过去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跨文化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搭建个性化的教育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
 
刘华东: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2014年预言,未来十年美国有一半的大学面临破产。也有美国的教授指出,未来美国只需要10所大学就足够了。尽管这些预测未必成真,但却给所有的教育者提出警示: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大学的价值在哪里?现在我们提出“重构本科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回答“大学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
 
德拉蒙德·博恩:英国大学办学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是原则上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以场景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的教育不是对教师教学的复制和克隆,而是每一位学生对于教学内容都有自己的诠释和解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什么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通过实际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帮助信息真正内化吸收,从而学为所用,为个人工作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帮助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性、多样性,因为并不是所有人的知识结构都是一样的,也不是说每一位学生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丰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我们的劳动人群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加有竞争优势。
 
英国大学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做法,即一对一的小型教学方式,一个学生对一位教师,有的时候是一位教师教两位学生,但是不超过两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有更亲密的沟通,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然后在下一周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解决方法的不足,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方向,学生通过改进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实践型的教学方式。
 
当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大学都在实现向以场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在医学院,老师给学生们一些真实的医学案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应该采用怎样的疗法,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会进行3年理论知识的研究,之后再进行一些临床的实验。可以说,从那时开始,在英国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为主了。例如,在工程专业,利物浦大学的教师就让学生们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设计桥梁和道路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和教师们面对面去解决问题,对学生自身的探索能力有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昂贵且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于是一些较好的大学采用了研讨式的教学,这种方式的好处之一是同行评审与反馈,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是更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告知下一周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前提前学习,在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导展开讨论,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不过,在教学方式上苏格兰与英格兰有着不同实践。在苏格兰以4年的学院为主,前两年学习一些通识课程,后两年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同时允许学生选择两个专业学习。但英格兰的大学一般只允许学生选择一个专业。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教育系统都允许学生选择多个专业学习。大多数的苏格兰高校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方式进行教学,但后来由于经济危机转向了研讨式的教学。但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考虑产业界更需要学生通识的能力还是专业的能力,我们的调查显示,公司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是很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所以我们在试图改变教学模式时要非常小心,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当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需要学校决策层以外的力量来改变。英国以前的教育系统是等级制度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后来才慢慢出现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和转变。这样的转变对英国教育的全球化非常重要,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得到了采纳。
 
谈哲敏: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改革获得了第7届国家教学改革成果奖的特等奖。“三三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将个性化发展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将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结合,着力点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因此学校一方面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按照学生的选择,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能力。“三三制”核心包括两个“三”,第一个“三”是把大学四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类培养阶段,就是学生刚进入南京大学时是不分专业的,只有类别,希望在这个阶段能够真正地解决学生交流能力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开始找到感兴趣的东西,重新进行思考;第二阶段是专业培养阶段,在这个阶段把专业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第三阶段是多元培养阶段,在这个阶段希望帮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将来发展的途径。
 
第二个“三”就是在多元培养阶段给学生三类途径:学术类,交叉复合类以及创业类。南京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从培养角度来说,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学生进入南京大学的时候大多是想朝着做学术走的,这是我们做改革的时候要关心的一部分人,同时我们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有30%以上的学生将来不会做学术,因此大学就有必要为这类学生提供多元的路径。
 
“三三制”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南京大学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刚进入南京大学的时候是没有专业的,只有类别,大家接受相同的通识教育,提升普适性的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进入第二阶段,开始选择具体的专业,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后第三阶段就要考虑未来的出路,学生想做研究还是跨学科做一些事情,还是就业创业,都可以选择,这个阶段还可以和研究生教育打通,这样可以保证真正的按照学生的意愿找到自己的发展途径,这也就实现了大学对人的发展的促进。
 
“三三制”改革已经收到初步实效,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明显提高。现在第一阶段的改革已经完成顶层设计,接下来的第二阶段需要学校所有的员工包括教师和行政员工都跟上改革的步伐。比如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南京大学每年有3000个学生,就有3000个完全不同的课程单,按传统的办法很难管理,所以管理部门的压力很大,怎么引进信息化的技术,做成一个宏观的内生的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教”走向“学”
 
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
 
朱永新:未来的教育机构,将会是“学习中心”。教育本来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过去整个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以教为中心的。所以是教师控制着整个教育的流程,控制着整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未来绝对不是如此,教师不可能再控制学习过程。
 
我认为,未来的“学习中心”有十个基本点。
 
从学习中心的内在本质来说,它会走向个性化。由“教”走向“学”,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点,“学习中心”毫无疑问会打破过去传统的统一的教材等等,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评价也是针对个人的,不是把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排名次的教育,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
 
从学习中心的外在形式来说,它会走向丰富化。未来的学习中心将会是一个环岛,彼此之间是互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课程,也可以相互选择课程、相互承认学分,教师也可以跨越学习中心进行指导。
 
从学习中心的时间来说,它会走向弹性化。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暑假和寒假、没有双休日,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使整个教育资源会进一步的集约化。同时,教育的周期也会弹性化,突破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父母的工作特点,来安排未来会学习什么。
 
从学习中心的内容来说,它会走向定制化。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和个性、兴趣来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培养生命的真善美,是未来学习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学习中心的方式来说,它会走向混合化。混合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将会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人和机器一起学习,会帮助人变得更强大。
 
从学习中心的教师来说,它会走向多元化。教师的角色会从过去的中心地位,会变成一个陪伴者、指导者、学习伙伴。
 
从学习中心的费用来说,它会走向双轨化。政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买单,但是你要学习个性化的内容,需要你自己付费。
 
从学习中心的评价来说,它会走向过程化。未来的学校,课程证书的意义和价值会远远大于文凭的意义和价值。
 
从学习中心的机构来说,它会走向开放化。未来学习中心将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从学习中心的目标来说,它会走向幸福化。未来学习中心的理想和宗旨应该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席酉民: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后,未来的教育需要打破目前的专业精英教育模式,开展融合式教育。融合式教育将成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在第一个十年教育探索基础上、基于现有专业精英教育之上,携手企业和产业界共同探索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将开启西浦教育探索的新篇章。
 
融合式教育的使命是为新行业培育精锐力量和领导者、探索国际化高端应用人才培育和办学模式、探索新行业的发展模式及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的困难或挑战寻求解决方案。我认为,经过这种培养,学生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会在职业发展方面长期受益。
 
所谓“融合式教育”的“融合”,是指在教育模式上把通识教育、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管理教育有机融合;在组织模式上,把校园学习、企业实践、行业引领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学位设置上,把在职本科学习和在岗硕士研究融合;在培养环节上,把学习、实习、研究、实践相融合;在教学上,把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型学习和教学与实习在岗训练相融合;在就业支持上,把学习和实践、就业和持续深造、人才培养、研究和企业发展相融合。
 
工业企业定制化培养可以有效地实现融合式教育的理念。这种培养方式在通识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跨专业的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好的事业前景,同时为企业发展培育有发展潜力、训练有素的高层次精英人才。西浦已经开发项目探索这种新型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工业企业定制化培养项目在每年暑假初期开展,项目面向西浦所有的本科大一学生开放。学生通过提交申请和相关资料,经过面试、筛选获得学习与就业机会。本科毕业时,项目结业合格者除获得所在专业的学位、学历证书外,还将获得西浦融合式教育的“工业企业定制式教育”项目证书。本科阶段结束后,如果参与项目学生愿意且企业考核满意,学生将获得在企业就业的机会。同时,企业在安排一定岗位后,会根据需要和对其的期待,在满足学校研究生资格的前提下,再提供两年在岗研究生学习的机会,让这些同学带着岗位任务和实践问题,边学习、边研究、边工作,学以致用,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快速成长和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