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14 10:20:10
选择字号:
农业科技合作让民心相通

 

■本报记者 李晨

“在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科技是构建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峰会”在京举行,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中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农业发展是民生之本,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互帮互助、互利互惠,以科技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民心相通”。

尽管中国农科院的国际合作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吴孔明强调,距离创建“世界一流科研院所”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继续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引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与83个国家和地区、38个国际组织、7个跨国公司、盖茨基金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正式签订82份科技合作协议。

13个国外机构在中国农科院设立驻华办事处。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科研院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CGIAR体系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62个。

在巴西、比利时、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建立4个海外联合实验室。

拥有FAO和OIE参考实验室6个。

近年来,共申请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00多项,争取国际合作总经费超过15亿元。

这一组数据,体现了中国农科院60年来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的牵头作用:成为中国的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和国际农业科研人才培养高地。

不仅自身在国际合作中冲锋陷阵,而且中国农科院带领全国农业科研领域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吴孔明介绍,中国农科院受农业部授权,负责全国与CGIAR的合作;完成“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东道国协议”的签署以及CCCAP基建方案的调整与磋商工作;牵头中欧农业技术工作组,牵头组织国内单位与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项目”对接;承担APEC农业技术合作工作组牵头人,积极协调亚太地区农业科技领域合作与交流,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牵头组织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工作协作网建设,推动了全国农科系统外事工作的发展;牵头中非“10+10”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机制建设;协调国内单位与13个国外机构办事处合作,当前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项目总数达250多项。

其中,中国农科院组织实施了盖茨基金会“绿色超级稻项目”,在亚洲和非洲15个目标国家推广超级稻,三期项目经费超过4100万美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

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农科院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杂交水稻在越南、老挝、菲律宾等国试种成功;马传贫疫苗在古巴成功应用;禽流感疫苗在越南、埃及等亚非国家成功应用;援建越南种子加工机械生产工厂;21期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为89个国家培训沼气技术人员587人次;实施援安哥拉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参加莫桑比克、利比里亚等国家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筹建工作;为非洲近20个国家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200多人。

用高效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当前,全球性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创新得到重视……吴孔明指出,上述这些都是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全球性发展新趋势。

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保障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农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冲击加剧、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新挑战的种种难题。

吴孔明指出,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开展高效的国际合作是促进农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手段。中国农科院将秉承合作、发展和共赢根本原则,完善农业科技全球战略伙伴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科研计划对接,组织发起国际重大农业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全领域合作对接,强化农业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重点围绕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农业绿色生产和生态安全,多渠道开展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

其具体举措在于,首先,依靠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进一步优化学科集群和学科领域,建设一批世界级科研中心、国家科研中心,打造一批高国际影响力创新团队、行业特色团队、国内领先团队,并优化科研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

其次,成立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农业发展。

最后,建设中国农科院西部研究中心,搭建中亚合作桥头堡,开展与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合作,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科技成果集散地。

《中国科学报》 (2017-06-14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