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喜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9 10:42:45
选择字号:
书评:从古至今,人生离不开考试

《中国科举文化》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各种回忆、话题再次提及。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揭开了更多面纱,其实古代科举也有很多故事。

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最近出版的《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里专门谈了唐代应举,如科举制度与门类、考试与竞争、考生与考官、备考与赶考、考场内外、行卷样态种种、放榜后的悲欢,等等。

唐代进士考试,自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开始,即明确规定了试诗赋的内容。而到了天宝年间,试诗赋已成固定的格局。进士考试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考帖经,第三场考策文。

考生最怕的是什么考题?不是难题、偏题,而是怕有触家讳,也就是说,题目里有和自己父亲名讳相同的字眼。如果遇到这样的题目,这个举子就要退出考场。如中唐诗人李贺,其父名晋肃,有人就说,“晋肃”这两个字的字音与“进士”相同,做儿子的连举进士的机会都被剥夺。

和范进一样考了几十年的也大有人在,甚至由同窗变成师生。宣宗大中十四年,裴坦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主持考试,考场里有一位20年前的同学刘虚白也来参加考试。刘虚白趁机给裴坦写了一首诗,“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着麻衣待至公。”终于刘虚白在那年登第了。昔日的同学由此变成了座主和门生的关系。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多年前开始研究科举制度及文化,出版多部相关著作,如《中国科举史》《中国科举文化》等。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科举制度非常复杂,曾有诸多变化,有唐代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还有人们熟悉的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的古代考试制度,等等。有一点始终不变的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刘海峰认为,科举就像古代帆船,一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谲波诡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20世纪初的改革挽救措施,终究无法阻止其最后沉没。

有意思的是,北宋时期曾发生过科举存废之争,一些人主张废科举以革除应试的弊端,甚至曾采用直接从学校取士以代替科举的办法,结果出现免试入学者多为当官子弟的现象。为此,苏轼力主坚持以考试取士的办法,他针对有的人提出要以德行取士的提议指出,若要以没有刚性标准的“德”或综合表现来选拔人才,必然导致人们弄虚作假。

曾经在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时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1910年却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他甚至提出恢复科举制。

在刘海峰看来,苏东坡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有些基本的人性和心理却没有什么改变。在高度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环境下,在十分讲究人情、关系、面子的文化氛围中,在社会风气不太好的情况下,我觉得国人对选拔人才中注重‘德’的追求、希望能够参考成长记录全面考核,有点像物理学中人们对‘永动机’的追求,愿望很好,但总是实现不了。我之所以一向主张统一考试,就是因为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性弱点的认识。”(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7-06-09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