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是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学家不能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
科普的意义,似乎不用多说。孩子们需要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大众需要提高科学素养。素养高一点,诸如“抢盐防辐射”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就会少一些,类似“接通宇宙能量”的骗钱术也会少一点。
那么,为什么需要科学家来冲锋陷阵呢?因为权威。内行人不说外行话,某个领域内的事,沉浸其中的科学家是真知真懂,可以避免似是而非、鱼目混珠式的伪科普。
然而,科学家也有科学家的短板。人各有天赋,擅长搞研究的未必能说,擅长表达的搞研究不一定精深。不能奢求陈景润也是“超级演说家”,兼得的人不是没有,毕竟太少。
那咋办?也好办。科学家有责,但也不是将责任全推给科学家。关键在于给科学家找什么帮手,甚至建立混搭协作的联盟。
媒体是个好帮手。媒体人能将科学家专业的术语和表达,尽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新媒体在海量传播上优势更突出,欧阳自远也说,一次互联网推广能抵他3年作科普报告的工作量。比如,饶毅、谢宇、鲁白3位科学家创立的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目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其发刊词中所言:“‘知识分子’的读者将涵盖热爱知识、应用知识者,不拘学历、行业……是欣赏知识和智力的人们”,新媒体正让科学加速抵达更多受众。
同时,科学家还可以和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嫁接,产生更多更新的科普形式。比如,浙江省科技馆和果壳网等合作,连续6年做一台趣味颁奖晚会“菠萝科学奖”。获奖项目是通过科学共同体认可的科研成果,但一定要翻译成大众听得懂、有兴趣的形式。比如,漫天大雨为什么砸不落蚊子?五千年前的国产啤酒什么味道?……给艰涩深奥的知识加上了容易下肚的糖衣。目前,他们出品的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也在网上热传。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更加广泛整合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形式,让科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