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5/28 10:23:06
选择字号:
创新,在这科研的“黄金时代”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畅谈心声

 

5月27日,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京颁奖。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介绍,这是5月30日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这份获奖名单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共同谱写的科技创新优秀“答卷”。其中,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奖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等2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章,254个团队获得奖状。可以说,这份“答卷”不仅让国人自信心倍增,更在世界上赢得“高分”。

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天然的使命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填补了我国在中微子这个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空白,被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装置的麦基翁(McKeown)称为“有史以来来自中国的最重要的物理(实验)结果。”对于此次获奖,其团队成员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庄红林表示:“科技创新就是要有自己能拿得出,走向国际的东西。我们以前是遵循人家的路线搞研究,但现在确实已有能力产生独创、原创的成果,也涌现了一批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成果。”

此次获奖的团队和个人确实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作为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不仅曾在2010年雄踞全球第一,至今也仍然位列全球第五,它创新的系统架构一直为人称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团队打破了新型号火箭研制中新技术不能超过30%这一国际公认的“魔咒”——在新技术超过90%以上的情况下,仍然研制成功了这型大推力运载火箭,为我国未来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和探月三期工程及其他深空探测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在28位奖章获得者中,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因其在 领域的杰出贡献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占得一席国际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多次赢得国外学术期刊的赞誉……

“在科研方面,不能总把别人的今天看作是自己的明天。不能总认为,别人做过的才是稳妥可靠的,我们就是要力求‘我有他无,他有我更优。”在代表获奖者发言时,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项目带头人马伟名说。

“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天然的使命。”此次的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谢毅院士的这句话则说出了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让科研成果产生更大价值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石远凯因在抗肿瘤药物研发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奖章。“以前我国的药品更多的是仿制,但现在原研药也慢慢做起来了。”石远凯说,以治疗肿瘤的药物为例,目前我国已有治疗肺癌的靶向药凯美纳、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西达本胺等自主研发的新药,并且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在国家食药监局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数量去年已经首次超过了跨国公司。“药物研发是整个 领域的集成,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增强了,原研药也在一步一步往前走。”他说,“将来还要研发更多的中国原创药品,为中国老百姓治病。”

当前,世界恰逢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效果也确实在凸显。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已经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407亿元。截至2015年,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5.1%。

“谁不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呢?”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张幸红说,他的团队因在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得奖章。据他介绍,他的科研团队所取得成果转化给了一家企业后,目前已发展为上市公司,“科研人员对打通成果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热情都很高,我自己也还有一些这方面的想法呢。”

做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作为由中国科协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的奖项,“创新争先奖”未来会每三年评选一次,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是此次28名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诸多赞誉。“身处于科研的黄金时代,我倍感荣幸。”在他看来,我国的科研环境正在进一步宽松而更加激励创新,此次“创新争先奖”的颁发既是对此前成果的认可,也是在激励全国科技工作者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在创新方面要更加努力。

对于张幸红而言,最明显的感受是科研经费的管理有了一些变化。“现在的预算可以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了。”他说,自201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政策措施以来,科研环境确实更宽松了,“如果项目经费的拨付能提高效率就更好了。”

“我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平台、环境、资源的支持,我很感恩自己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谢毅则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都为女性科学家设立了一些奖项予以支持,而这样公平的科研环境、优良的平台、宽松的氛围让她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施展自己的科研才能。

(本报北京5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詹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