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怡静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25 15:58:12
选择字号:
上海科技馆原创展“如何复活一只恐龙”精彩亮相

 

5月25日,作为2017上海科技节的亮点活动之一,由上海市科委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内容项目提供资助,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上海科技馆原创开发的临展“如何复活一只恐龙”在上海环球港地下二层太阳厅开幕。这是上海科技节大型科普展览首次走进商业广场,观众可免费开启一场恐龙大复活的探秘之旅。

展览选取“科学复原”角度切入,按照“恐龙印象-化石发掘-骨骼搭建-形态外貌-行为习性”的脉络,结合恐龙复原科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展示恐龙科学复原的过程。展览共包含大大小小41个问句,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带领观众探究恐龙复活的奥秘。展览除了引用经典案例之外,还介绍了古生物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如棘龙的最新形态、鹦鹉嘴龙的体色、琥珀中的恐龙、古鸟类视觉分析等均是2016年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或正在开展的研究。其中既包括经典的形态学对比研究,也包括诸如显微CT、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近边吸收谱、同位素测定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现代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离恐龙的真面目越来越接近。

展览面向全年龄段观众设计,有适合低幼观众的拼板、辨色游戏以及化石发掘体验,有适合亲子观众的测量足迹推测速度的互动任务,有适合成年观众的臂力大比拼,有适合知识型观众的烧脑学习单,有适合专业人士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还有普适性的幻影成像、AR、VR体验。展览采用了159幅科学绘画、42幅解析图、21件模型和标本、13个互动装置、7个多媒体展项,极大丰富了展览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本次展览还首次尝试让公众参与策展,展览7号展柜的12只恐龙的拉票宣言,就是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线上征集,最终有14位公众的留言入选,出现在展览图文版中。这些观众的代表还出席了展览开幕活动,并获赠展览纪念品。

展览标题中使用了“复活”,而不是研究人员严谨的表述——“复原”。这里的“活”,并不是像《侏罗纪公园》电影里面那样利用DNA技术复活一只真的、活生生的恐龙,而是通过两个方面让恐龙“活”起来:一是从科学复原的角度,古生物学家们如何以化石为起点,通过骨架、姿态、肌肉、皮毛、行为、习性等的复原,为我们呈现千姿百态的恐龙世界,展现活的“过程”;二是从展示技术的角度,通过音频、视频、幻影成像、AR、VR等手段,让恐龙吼叫起来、站起来、动起来……,展现活的“状态”。整个展览,这样被复活的恐龙共有35只。

展览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的配色独具匠心,与主题紧密贴合。展板的主背景色为深灰色和土金色,分别寓意恐龙曾经繁盛一时的过去和恐龙化石深埋其中的地层。展柜内里和下沿采用了醒目的橙色,象征人类对于大灭绝事件的警醒。图文主要配色则采用了鲜亮的绿色,寓意生命的希望和延续。展览的LOGO采用了一只比较古老的经典恐龙形象,标志性特征就是尾巴拖地,作为对早期恐龙复原的致敬。这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LOGO中的马门溪龙形象形成对比,后者代表科学性较高的最新姿态复原。LOGO中采用的方框寓意恐龙盛世的终结,而恐龙头部破框而出,则寓意恐龙中的一支劫后幸存,发展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王国——鸟类。整个展览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展柜上方的7只恐龙拼插模型,本色瓦楞纸的材质,体现了环保的理念。

据悉,本次展览还得到多家热心科普的企业和机构的公益赞助与支持,这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科普工作的有益尝试,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热心的社会力量加入公众科学传播的队伍,有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培养。

展览展示采用模块化、可拆卸形式设计和搭建,以便后续巡展。此次在环球港的展览将持续到6月1号,之后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继续面向公众开放,届时还会增加配套的化石发掘体验区和DIY教育活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