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小说及影视作品似乎特别钟情于博物馆,一些畅销小说、大片的情节都发生在博物馆里,如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小说的开头部分是人们已熟悉的,且还有“似曾相识”之感: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人们在他的尸体旁边发现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密码……
5月18日是博物馆日,近十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发展迅速,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参加博物馆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现在人们到某地旅游,博物馆行已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去处。
“一个有情趣的人不能没有爱好,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不能没有博物馆。博物馆就是这世界的情人。”这是王璐在《博物馆:世界的情人》一书中所标榜的。书中不仅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也告诉读者一些闻所未闻的个性博物馆。作者认为,对大博物馆没有必要一次性完成阅览,面对小博物馆也不应该等闲视之。走进去,把它当作散步的场所,当作进修的教室。
如今,大英博物馆藏品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不免让人联想到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陈平原的《大英博物馆日记》,他用了一本书专门谈自己对大英博物馆的感受和思考。陈平原说:“伦敦一月,最让我得意的是住处临近大英博物馆,因而得以从容观察这个已有二百五十年历史、绝对享誉全球的‘知识的海洋’。走过不少国家,见识过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怦然心动、流连忘返的,非大英博物馆莫属。这一判断,牵涉到时间、金钱、个人心境以及知识储备等,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一本书的名字:《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李俊明的态度。书中所写的大英博物馆、杰佛瑞博物馆、泰特当代艺术馆、国家美术馆等,在建筑及空间设计上有不少有趣的表现;书中还写了许多规模较小却充满奇趣主题的博物馆,像扇子博物馆、运河博物馆、设计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园艺历史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暗藏更多惊喜。
作者以旁观者身份客观陈述和亲身经历两个维度表达出,不需要拥有多么丰富的艺术背景,也能体会博物馆及美术馆带来的喜悦,博物馆本身就存在着“发现”的愉悦。也就是说,让“阅读”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与旅行的艺术。
在游览博物馆时,许多人不免有一些疑问: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博物馆这样的机构?为什么在许多文明先进的国家里,都有一些历史悠久、让各国引以为傲的博物馆?博物馆究竟有怎样的功能?要如何参观博物馆比较有收获?台湾作者桂雅文在《爱上博物馆》一书中,以简洁的几篇文章,为读者铺陈了一个了解博物馆的知识背景。
无疑,这些书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让你爱上博物馆!
(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7-05-19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