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7/5/13 12:39:00
选择字号: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年5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主持会议并做了题为“合作共赢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态势,结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短板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建议。他在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决定了其发展特色的差异,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主题。“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涉到该地区不同国家的命运,也关涉到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命运。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将该地区和全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各国的共同责任,也是对全人类所负的责任,需要加强区域内各国之间以及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努力加以推动。
 
潘教峰表示,面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将发挥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综合集成平台优势,深化与国际科学组织、沿线国家创新和智库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研究事关“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战略前瞻和政策分析,不断提出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建设性的咨询建议和解决方案,为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研究员秦大河做了“气候变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报告,从气候变化现状和风险的角度,阐释了冰冻圈保护对于“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呼吁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科技合作,共享发展成果,要从科学到社会、从经济到地缘政治等多维度超前开展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从生态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做了主题报告,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如资源环境承载力、气候变化、跨境污染与重大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重点介绍了中科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生态环境思想库建设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并提出在相关领域加大海外研究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等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在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泛第三极环境”科学计划。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环境和“一带一路”地区高度重合,因此,对“泛第三极环境”科学计划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计划将聚焦自然和人类作用下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科学前沿问题,开展融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示范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全链条科学研究。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薛强研究员做了“资源循环利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报告。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生活垃圾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尾矿再生等技术推广与输出的建设及构想。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清研究员做了“灾害防治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报告,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详细介绍了正在开展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国际合作计划及取得的进展成果,该计划将通过与国际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解决防灾减灾基础和关键科技问题。
 
与会专家代表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从科技战略、生态环境、灾害防治等领域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要求,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会议现场
 
 
潘教峰主持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