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信息产业新生态 |
中科院研究员陈云霁研究智能芯片的故事 |
|
陈云霁 郭红松绘/光明图片
【知识人·强国梦】
寸头、圆脸、黑框眼镜,格子衬衫、双肩包,34岁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依然是学生打扮。然而在他略显青涩的外表下,却有一颗雄心:在智能时代,建立以中国为主导、开放共赢的信息产业新生态。
陈云霁给记者展示了在嵌入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寒武纪”后计算机进行图片识别的速度——没有嵌入“寒武纪”的计算机,每秒只能识别一两张图片;嵌入“寒武纪”后,图片识别的速度让人惊叹。陈云霁说:“嵌入‘寒武纪’后,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对图片、音频等的理解速度能提升近百倍。”
“寒武纪”系列芯片就是由陈云霁和他同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的弟弟陈天石带领团队研发的。陈云霁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4岁在中科院计算所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29岁就晋升为研究员。如今,陈云霁担任中科院计算所智能处理器中心主任,带领团队继续进行“寒武纪”等智能芯片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开发芯片的同时,我们提出了一种与通用计算完全不同的指令集‘Cambricon’。”陈云霁解释,指令集就是电脑硬件与软件之间互相“对话”的语言,是构筑信息产业生态的基础之一。现在信息产业主要应用两种指令集,分别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x86和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RM,大部分软件和应用程序都以此为基础开发——这让任何后来者都难以在传统信息产业中做大做强:“简单地说,自主研发一款传统芯片,技术指标再好,在市场上都会有阻力。因为没有那么多人围绕你的芯片开发软件和应用程序,用户怎么用呢?”
“中国原来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但智能时代给了我们机会。”陈云霁说,传统芯片在智能处理上已经乏力,能耗高、速度慢,但智能芯片采取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需要建立起新的指令集。“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而且中国有市场、有人才、也有意愿在这个方向持续保持领先。在智能时代,或许能够建立起以中国为主导的、开放共赢的信息产业新生态。”
他特别提醒,“寒武纪”并非要取代传统芯片和指令集,而是一种补充,“我们负责处理与智能相关的部分,让终端设备更省电,让云端设备更快速,让大家用得更方便”。
2016年3月,陈天石“下海”成立了寒武纪公司,推动“寒武纪”系列芯片的产业转化。虽然发展顺利,但陈云霁丝毫不敢松懈:“这个领域竞争太激烈了!芯片研发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我们见过多少原本有先发优势的研究机构或企业,仅仅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甚至是一个产品的失败,就一蹶不振。我们有先发优势,并不意味着能永远冲在前面。必须要特别努力,中国才能在智能芯片的国际竞争中最终胜出。”
(本报记者 齐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