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15 9:40:47
选择字号:
专利卖了5亿后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待发力


杨国梁

 

尚智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主要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率不足5%,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哪些障碍?

■本报记者 韩天琪

近日据媒体报道,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的科研团队,研发了“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技术,摘掉了“聚氨酯产业破坏臭氧层”的“紧箍咒”,为产业发展找到了新出路,“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其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的发明,取得了由美国化学会认定的新物质注册号。该项专利被淄博市临淄区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5亿元人民币买断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主要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率不足5%,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哪些障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多方原因造成转化率低

“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科研团队此次研发的高附加值科技成果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巨大,由此折射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实情况和未来道路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杨国梁看来,造成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的原因首先在于科技成果本身。“国家和科技管理部门一直以来倡导的新理念是要注重科技的实际贡献。我国长期以来科研的评价体系更多地注重数论文、数专利。这种数数的评价方式造成很多人为了专利而专利,由此申请的部分专利未必有很大的市场和转移转化潜力。”杨国梁认为,不是很恰当的评价方式造成了一些没有那么大转移转化潜力的专利大量存在。而这些所谓科技成果正是在这种有偏差的评价体系之下的产物。

其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收益分配的问题。杨国梁告诉记者,这正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的难题,在发达国家有过解决的经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也很难对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与社会相结合,促进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出台了《拜杜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把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明确下来。”在《拜杜法案》之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权问题变得有法可依。“我们国家前段时间也出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法律,但具体的成果收益如何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还缺少明确的规定和细则。”杨国梁解释。

再次,国外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据杨国梁介绍,技术转移办公室有专门的职业技术转移“经纪人”,专门从事技术转移,“可以说有一支专门的队伍”。而在我国,很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缺少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企业需求,能够把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和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的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提高。“当然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技术交易市场,但这些市场更多地起到的是中介的作用,尚未在技术转移方面发挥更专业、更有效地沟通科研界和企业界之间的桥梁作用。”

最后,长期以来,由于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造成的观念,很多科研人员更愿意做学术。“过去很多做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都是从事学术研究被分流岗位的那些人。从领导到具体的科研人员都不是很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杨国梁认为,从观念、职业发展通道、是否受人尊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定位的角度上讲,很多科研人员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尚智丛提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的体制障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还不是企业,而在科研机构当中。“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已经谈了很多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

未来需要开拓更大的市场

杨国梁强调,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的案例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从科研成果本身来讲,走向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我国大部分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也存在若干问题。”杨国梁说,“比如收益分配问题、如何在国有资产和个人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政策导向问题,等等。成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案例可以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范例和标杆,让大家更加踊跃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企业会衡量是购买一个专利合适还是使用原有技术获利更多。”尚智丛认为,现在很多企业用的都是国外技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专利水平还是比较低。“虽然这些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在增加,但在真正创造市场价值方面还是较为欠缺。”

从机制上来讲,国家是鼓励企业购买技术和专利的,为什么我们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还是低?尚智丛将其归因为我国的科技成果在转化时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真正有竞争力的技术是有人来购买的。而现在真正的市场是国际性市场,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市场。国际上各产业都是一体化的,技术竞争也是一体化的,不可能将国内市场封闭起来进行技术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企业都会衡量技术的先进水平和市场获益情况。如果技术研发水平较低,自然难以获得企业的青睐。”

尚智丛建议,在未来的体制调整中,更多地倾向于适应市场的技术研发和企业自主研发,给予二者更多的财政和人力上的资助。第二,我们所有的科研成果应当向世界市场开放。“谁购买就卖给谁,不只面向国内企业和发达国家的企业。不管是哪儿的企业,只要它愿意购买,我们就可以出售给它。这就是鼓励我们面向世界市场来销售我们技术产品。”

尚智丛认为,这是我国目前科研机构和大企业面临的一个课题,它们需要去开拓更大的市场。“现在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的市场还是很狭窄,并没有很好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