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蕾 来源: 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17/5/13 8:50:55
选择字号:
追忆屠善澄院士:心怀飞天梦 卫星伴此生

5月12日清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送别队伍。77岁的王长龙站在队伍中间。退休前,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卫星型号副总师。今天,他是来同自己的老师和老领导、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屠善澄院士告别的。

“正直热情毕生追求理想,质朴谦和坦荡面对人生。”在王长龙看来,挽联上的这二十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屠善澄不平凡的一生。

屠善澄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就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兴趣。1941年,屠善澄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转入私立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

毕业后,屠善澄回到上海交大电机工程系任助教,直至194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屠善澄的小儿子叫“怀祖”。 “‘怀祖’就是怀念祖国。”屠善澄这样解释这个名字。怀祖出生时,他和夫人正在为回国做准备。

195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屠善澄放弃康奈尔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儿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加入了正在筹备阶段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1958年在屠善澄的科研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在一次会议上,屠善澄阐释了自己所理解的人造卫星,受到瞩目。从此,人造卫星伴随了他的大半生。

此后,35岁的屠善澄自学卫星控制技术,提出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的发展思路,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

在研制我国长寿命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时,屠善澄担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率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84年,我国首次成功实现同步定点试验通信卫星的入轨控制。1985年,屠善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成为控制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1987年,屠善澄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和专家们共同勾勒我国航天事业的总体蓝图,提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设想。1991年,屠善澄撰文指出,“载人与无人自动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空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载人航天的技术发展、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最终确立载人飞船项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863”计划发起人杨嘉墀院士曾评价:“最后定下来的这个飞船方案,当然不是他一个人定的,但是他作为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最后拍板,功不可没。”

(本报北京5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