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260多名代表在京参加了第17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林情的森林培育之路。
研讨会上,来自森林工作一线的内蒙古喀喇沁旗84岁的林业技师王喜彤从60年实践中,总结出了84字育林技术及理念,提出了近自然择伐育林法。他家的自留山实现了森林覆盖,与皆伐迹地重新造林形成鲜明对比。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贾黎明在报告中分析了他的做法,收到了与会者的关注。
25位优秀学者、基层林业工作者、研究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聚焦森林培育技术优化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包括我国森林质量提升及永久性森林培育技术,桉树、油松、西南桦、栓皮栎等我国主要树种的人工林培育技术,宁夏风沙区、三峡库区消落带、海岸带、片麻岩等困难立地森林培育技术等。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王祝雄司长指出,培育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要针对森林经营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促进我国森林经营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盛炜彤分析了我国人工林质量不高、生长量低的原因,提出应过推进科学造林与集约育林、做好营造林工作顶层设计和规划、发展多树种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以提高我国人工林的质量。
赵忠教授认为,古树名木是绿色的文物、活着的化石,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树名木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遭受着环境和人为的双重胁迫。年代久远、体弱病衰、生境破坏、土壤板结、病虫害的侵扰、酸雨和污染,加剧了古树名木的衰亡,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要进一步研发古树名木衰老的机制和调控技术、健康诊断技术,采取树势恢复与复壮、病虫害侵袭防治、加固填充等古树名木保护技术。
张建国研究员综合分析了世界范围内的杨树自然起源及发展脉络。他说,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样品的高通量测序发现,河北杨的父本为银白杨,母本为中国山杨;毛白杨的主要父本为银白杨,母本为小叶杨。(金武 铁铮)